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66297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文复习题(含标准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25杜甫诗三首望岳1、 杜甫,字 子美 ,自称 少陵野老 , 唐 代 现实 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诗圣 ”,称他的诗为“ 诗史”。2、词语解释:钟: 聚集 荡胸: 心胸摇荡 会当: 终当,终要 阴阳: 山的北面,山的南面。 曾: 通“层”,层层叠叠 决眦: 眼角几乎要裂开。 未了: 不尽 3、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分别分析二字好在何处。“钟”:(1)解释词语 “聚集 ” (2)析句 这句是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3)一个“钟”字高度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程度之深。 “割”:切割。这句是说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

2、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并品析其中蕴含的哲理。答:(1)译句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2)雄心气概 写出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哲理 哲理: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春望1、诗中“城”、“浑” 的意思分别是 长安城 , 简直 。2、 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写出了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的景象。“破”字给人 怵目惊心

3、之感。“深” 令人满目凄然 。3、 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注意词句表现手法及诗句表达的情感)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诗人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面对国都衰落景象,感时伤世的感情。 4、解释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并揭示诗句含义。(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百无聊赖,搔首踌躇,以至于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的情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 全诗所表达的情感可用三个词语概括: 忧国伤时 、 思家 、 悲己 。石壕吏1、 解释词语逾墙走: 越过 邺城戍: 防守 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3、 石壕吏一诗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

4、百姓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苦 !4、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 晨兴: 荒秽: 荷(he)锄: 草木长(zhang): 但使: 2、 “草盛豆苗稀”说明作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说明作者 。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的理解。 1、早晨起来; 野草; 扛着锄头; 丛生; 只要。2、不擅农事 或 不善于种田 早出晚归,不辞劳苦3、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2分) 诗人不辞劳苦,劳作归家,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认为“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1分)(结合诗句)使

5、至塞上王维1、 “单车”意为 ,这里形容 ,暗含 的心情。2、 “征蓬”意为 ,此句运用 修辞手法,表达作者 的情感。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请从色彩、形状、意境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4、 判断正误(1)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3)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表现了前线战事繁忙。( )1、一辆车,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孤寂、落寞2、

6、飘飞的蓬草;比喻;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孤寂、落寞和思乡之情。3、色彩: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河水闪闪 形状:烟纵,河横,落日圆 意境:广袤、旷远、辽阔 体现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4、正确、错误、正确渡荆门送别李白1、 本诗记载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译作: 。2、 译句:(1)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 请任选第2题中的一句进行赏析。 4、 诗中“送别”二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5、 判断正误:(1)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2) 尾联意为“仍

7、然怜爱我故乡的长江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 )1、怜 ; 爱。补充:拟人,赋江水以情感,以江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写“我”对故乡的无限眷念。2、(1)两岸高山随着大平原的出现而消失,长江沿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2)月影倒映江中,如同飞下的天境。云霞飘飞,变换如同海市蜃楼。3、 (1)“随”、“尽”和“入”、“流”四个动词,有移步换景之妙。写出船在飞速前进,江在奔腾流逝,山在迅速后退,表现景色由遮天蔽日的三峡转至荒野无边,豁然开朗。 (2)描写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水中明月衬托出江水的平静,天上蜃楼衬托江岸辽阔,天空高远。4、可删去。因为诗歌不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而是写

8、诗人告别故乡。 不可删去。因为诗歌是借写故乡水为“我”送别表达“我”对故乡的无限眷念之情。5、错误、正确。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1、 夕阳迟: 2、凭危: 3、徙倚: 2、 这首七言律诗将自然之景、 、 融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报国无门的伤悲之情。3、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写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饱

9、经风霜的自我写照,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1、缓慢 ; 登楼; 徘徊。2、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1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2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3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背)3、A注:重点:结合诗句谈本诗所表达的情感。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课外古诗十首长歌行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待日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焜黄华叶衰:花叶枯黄、衰败。2、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其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3、诗中规劝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的诗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诗的开头四句描写“园中葵”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有什么用意?借物喻人,赞美人生美好的青春时光,与下文万物在秋天凋零形成对比。借此规劝时光一去不复返,当珍惜光阴。野望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薄暮:傍晚 落晖:落日 2、诗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出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忆古代的隐士,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3、诗中“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一联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