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566205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8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专题模块三血液生化检验_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专题模块三 血液生化检验 p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p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p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成人的血液 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 7.4,渗透压为313 mmol/L。 p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 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 、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p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 、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 量,叫做血生化检查。 p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其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非常恒定。但是 ,机体的生理变化和

2、病理情况,可导致血液的某些化学成分的 含量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分析血液的化学成分可以了解人体 物质代谢的状况,并协助诊断或者判断预后。 p本专题将介绍血清蛋白与血尿素氮等两种生化指标的检测, 使同学们对临床生化检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实验一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分离血清蛋白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 2. 了解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方法及相关仪器的 操作。 二、背景与原理 血清蛋白的pI都在7.5以下,在pH为8.6的巴比妥缓 冲液中以负离子的形式存在,分子大小、形状也各 有差异。所以在电场作用下,可在醋酸纤维薄膜上 分离成A、1、2、和五条区带。电泳结束后, 将醋酸

3、纤维薄膜置于染色液,使蛋白质固定并染色 ,再脱色(洗去多余染料)。将染色后的区带分别 用剪刀分离出来,将其溶于碱液中,进行比色测定 ,最后计算出各区带蛋白质的百分数。也可将染色 后的醋酸纤维薄膜透明处理后在扫描光密度计上绘 出电泳曲线,并可根据各区带的面积计算各组分的 百分数。 + 白蛋白 (A) 1 2 血清蛋白的pI大多在7.5以下,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中以负 离子形式存在,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可以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分离 成A、1、2、和五条区带。 蛋白名称等电电点分子量 白蛋白4.8869000 5.06 1:20000 2:30000 5.1290000-150000 6.85-

4、7.50156000-300000 p 醋酸纤维 素(二乙酸纤维 素)薄膜具有匀一的泡沫状结构,渗 透性强,对分子移动无阻力,用它作区带电 泳的支持物,具有 用样量少,分离清晰,无吸附作用。目前可用于血清蛋白、脂 蛋白、糖蛋白、酶的分离和免疫电泳等方面。 p 醋酸纤维 素薄膜经1,4二氧六环、透明液或液体石蜡处理即透 明,因而可得背景为无色的电泳图谱 。 醋酸纤维素薄膜的特性 四、 实验操作 1. 准备与点样: 1) 将薄膜切成2.58cm的小块,在薄膜无光泽面距一 端1.5cm处用铅笔划一线,表示点样位置。 2) 将薄膜无光泽面向下,漂浮于巴比妥缓冲液面上( 缓冲液盛于培养皿中),使膜条自然

5、浸湿下沉。 3) 将充分浸透(指膜上没有白色斑痕)的膜条取出, 用滤纸吸取多余的缓冲液,把膜条两端各贴于两块玻 片上,使点样线空架。 4) 用血色素吸管吸取人新鲜血清35ul,涂于宽2厘 米的点样器末端处,或用点样器在盛有血清的小烧杯 中蘸一下,使其末端粘上薄层血清,然后紧按在薄膜 点样线上,待血清全部渗入膜内,移开点样器。 2. 电泳: 将点样后的膜条置于电泳槽架上,放置时无光泽面( 即点样面)向下,点样端置于阴极。槽架上以四层滤 纸作桥垫,膜条与滤纸需贴紧,待平衡5分钟后通电 ,电压为10V/cm长(指膜条与滤纸桥总长度),电流 为0.40.6mA/cm宽,通电一小时左右关闭电源。 3.

6、染色: 通电完毕后用镊子将膜取出,直接浸于盛有氨基黑 10B的染色液中,染5分钟取出,立即浸入盛有漂洗液 的培养皿中,反复漂洗数次,直至背景漂净为止。用 滤纸吸干薄膜。 4. 定量: 取试管6支,编好号码,分别用吸管吸取0.4N氢氧化钠4ml 。剪开薄膜上各条蛋白色带,另一空白部位剪一平均大小的 薄膜条(作为分光光度法调零管),将各条分别浸于上色述 试管内,不时摇动 ,使蓝色洗出。约半小时后,用分光光 度计进 行比色,波长650nm,以空白薄膜条洗出液为空白对 照,读取白蛋白、1、2、球蛋白各管的吸光度值A。 5. 计算: 光吸收总和A总AA+A1+A2+A+A 各部分蛋白质的百分数为: 白蛋

7、白%= (AA / A总)100%; 1球蛋白%= (A1/ A总)100%; 2球蛋白%= (A2 / A总)100%; 球蛋白%= (A / A总)100%; 球蛋白%= (A / A总)100% 临床意义 p 正常值: 白蛋白: 5772% 1球蛋白:25% 2球蛋白:49% 球蛋白: 6.512% 球蛋白: 1220% p 急性肝炎:发病早期蛋白质电泳无变化,发病两周后白蛋白、2 及球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 p 慢性肝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下降较急性肝炎显著。 p 肝硬化:白蛋白、1、2球蛋白均明显下降,球蛋白极度升高 ,甚至A/G比值倒置。 p 肾病综合征时,白蛋白降低,2 、球蛋白

8、升高。 实验二 血清尿素氮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血尿素氮的定义及其测定的意义。 2. 了解二乙酰一肟显色法的原理与操作。 二、背景与原理 尿素的生成是肝脏的解毒功能之一。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 ,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因此在血液中会有少 量的尿素存在,一般用血尿素氮(BUN)来衡量。 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尿素的重吸收就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 。如果肾功能出现了损害,则有可能导致尿素排出减少,或者是重吸 收增多,使得BUN升高。和血肌酐(SCR)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 ,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以下时 ,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

9、。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 BUN/Scr)值约为10.1,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缺水、肾缺 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 2030;而低蛋白饮食,肝疾病常使比值降低,此时可称为低氮质血 症。 血尿素氮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二乙酰一肟显色法。该 方法的原理是,尿素与二乙酰在酸性环境中加热可缩合成红色的二嗪衍生物 ,颜色深浅与尿素的含量成正比,可通过分过光度法获得尿素含量。因二乙 酰不稳定,故用二乙酰一肟来代替。二乙酰一肟与强酸作用,可产生二乙酰 ,进而再与尿素反应,过程如下: 反应在强酸中进行,产生的羟胺是干扰物质,所以须用氧化剂将

10、其氧化除去, 可用的氧化剂有过硫酸盐、砷酸、过氯酸、氯胺T以及一些阳离子等。另外, 在显色反应中产生的复合物存在着对光不稳定的问题。加入硫氨脲既能提高尿 素与二乙酰反应的灵敏度,又能增加其显色的稳定性。硫氨脲如果结合三价铁 离子或镉离子一起使用更能提高灵敏度。这样就可以进不除血清蛋白的超微量 尿素氮测定。 四、实验操作 试试管编编号1234 尿素氮标准液 (ml) 1234 蒸馏水(ml)5432 尿素氮的浓度 (mg/100ml) 10203040 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测定液的配制 试管编号123456 蒸馏水(L)0000200 分别从上表1-4管吸取液 体加入对应编号管(L ) 2020

11、202000 血清样品(L)20 酸性试剂(mL)555555 2% 二乙酰一肟(mL ) 0.50.50.50.50.50.5 混匀后置于沸水中水浴12分钟。 置冷水中冷却5分钟后,用540nm进行比色,以5号管作 为空白,读取各管光吸收读数。 将所得读数作纵座标与相应尿素氮浓度作横坐标在座 标纸 上作图,绘成标准曲线 查标准曲线,得待测血清中尿素氮含量。 五、注意事项 1.如血浆或血清尿素氮浓度超过40mg时,则 必须将标本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再操作,结 果乘稀释倍数即可。 六、临床意义 1. 正常值范围:519mg/100ml 2. 可能临床提示: 1)血液尿素浓度增高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两

12、方面。 A生理因素:高蛋白饮食引起血清尿素浓度和尿液排出量显著增高。血 清尿素浓度男性比女性平均高0.30.5mmol/L,随年龄增加有增高倾向。 成人日间生理变异平均为0.63mmol/L。 B病理因素 a. 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因血液浓缩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 过率减低而致血液尿素浓度增加。 b. 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 炎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疾病,都可使血液尿素含量增高。 c. 肾后性疾病:所有使尿路阻塞的因素都可引起血液中尿素含量增高,如 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 2)血尿素浓度降低除婴儿、孕妇以及低蛋白高

13、糖饮食者外,常见于肝功 能衰竭患者。 课堂分组讨论 患者女性,47岁,农民。因反复发作性昏迷半年,近发作7 小时入院。体检:中度昏迷,肝未触及,无瘫痪体征。心电 监测以及头颅CT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立即使用甘露醇静脉 滴注,3小时后患者苏醒。追问病史,患者来自血吸虫病区 ,3年前因脾脏肿大行脾切除术。每次昏迷前均有进食高蛋 白食物史,但未引起重视。本次发病前在亲戚家进食鸡蛋两 个,烤鸭约半斤以及少量猪肉。肝功能检查:血氨 150umol/L,血清白蛋白38.2g/L,球蛋白27.4g/L,总胆红 素15.2umol/L,ALT 135U/L, AST 45U/L.。B超显示,血吸虫 性肝纤维化。 问题讨论: 1. 患者高蛋白饮食与肝性脑病发病的关系如何? 2. 肝性脑病的分子机制。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