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5661737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学科代码:0101 学 号: 040101010072贵 州 师 范 大 学(本 科)毕 业 论 文题 目: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学 院:文学院专 业:汉语言文学年 级:2004级姓 名: XXX 指导教师:XXX(教授) 完成时间:2008年4月5日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 浅论陶渊明的自由精神 XXX摘 要:陶渊明的一生,几次为官,但他最终坚定地选择躬耕田园并终老一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纵观他的生命历程,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一强烈愿望。而这样的追求不仅源于他内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也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合理选择。关键词:陶渊明;自由精神;田园生活Abstra

2、ct: Tao Yuanmings life, several times is the official, but he chooses firmly finally tills the fields personally the countryside and spends ones last years the life, all these stem from him to the free-living pursue. Looks over his life course, constantly does not display this strong aspiration. But

3、 such pursue not only stems from his innermost feelings to the idyllic life affection, is also it the reasonable choice which makes under the specific historic condition.Key words: Tao Yuanming;free spirit ;idyllic life学者叶嘉莹说:“世界上有几种不同的人。如果说大地上都是蠕蠕而动的蛆虫的话,有一些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也变成蛆虫;而另一些人则能够飞起来,保住自己的清白。不过

4、这后一类人也有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命清高,瞧不起别人的低下;另一种是,我既然能飞上去,那么我也要带领大家都飞上去”,她认为“陶渊明是飞起来的人,他没有自命不凡”,但他没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而只是“一个实现自己能力强而改造社会的勇气少的一位诗人”140。顾农先生也认为,陶渊明“看透了社会和人生,知道许多事情都不是凭他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于是委任运化,在无可奈何之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和个性的自由。在奋斗无效的地方,合理的方法就是放弃奋斗,从而在形式上保持主体的独立。”2 的确,古往今来,能够带领大家一起飞的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属凤毛麟角,他们太伟大,离我们常人似乎总隔着一大段距离,是那么可望

5、而不可及,大诗人陶渊明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是相比之下,这位能“独善其身”,与田夫野老有密切交往的诗人,离我们似乎近些。既然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注定要与平凡结缘,我想我们有必要学学陶渊明,做一个能“独善其身”的人。为此,本文通过梳理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一生,初步探析了他人生追求后面的自由精神,希望通过这一角度的学习,更好的体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一、人生行事中追求自由精神陶渊明一生曾几次为官,但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也就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但这次出仕因他“不堪吏职”而“少日自解归”。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三十六岁时第二次出

6、仕,第二年冬天,因为母亲孟氏去世,回乡丁忧,于是,他的第二次出仕宣告结束。陶渊明四十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这是他第三次出仕。四十一岁时,他转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由于刘敬宣的辞职,他的第四次出仕也宣告结束。之后,陶渊明于当年八月出任彭泽令,十一月,他以奔程氏妹之丧为名“自免去职”。此后,陶渊明回归故里,终老一生。与五次出仕相对应,陶渊明曾五次归隐,只不过最后一次归隐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尽头。陶渊明几次出仕,每一次的时间都不长。最后一次为官,甚至只做了八十几天。萧统的陶渊明传曾记载:“(陶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妻

7、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授去职,赋归去来。”31几次做官,陶渊明一再声明自己的出仕只是为了解决“口腹”问题,归去来兮辞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所以当他身处官场时,发现那儿的生活并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于是就毅然离去。感士不遇赋序文说道:“自真风高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进之心。”当时士大夫争名夺利,廉耻扫地,陶渊明不齿他们的做法,所以不屑与这些人为伍。另一方面,当他做官的时候,感觉相当痛苦,归去来兮辞写道:“既自与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当他头一回出佐军幕时就曾

8、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可知他内心对为官深感痛苦,以至于他自己感到愧对飞鸟、游鱼。到晚年追述旧事时,他又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饮酒其十九)。就常人的眼光来看,做官也不是什么对不住人的事,可“大文学家与我们不同的就在这一点。他的神经极锐敏,别人不感觉的痛苦,他会感觉;他的情绪极热烈,别人受痛苦搁得住,他却搁不住。渊明在官场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总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所以他说:觉今是而昨非。”39造成这种情

9、况的原因,主要是他越来越感到仕途是一个牢笼,使他没有自由感。正因为内心对自由生活无限神往,所以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渊明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31其实渊明并非不贤,只是做官违背了他内心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所以,“他在由兼济转向独善之路时,不象许多士大夫那样沮丧,而是有一种羁鸟出笼,池鱼投渊的解脱感。他觉得自己混迹官场是误落尘网,是受外物所惑而丧失自我;而现在,他终于重新找到了自我,复得返自然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委曲而累己。”4 厌恶仕途生活的陶渊明最终选择归隐,这源于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

10、居其一)。而选择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生活,是他找到的能实现自己生活自由的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人世间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一是官场,二是田园。在他看来,官场是“非自然”的所在,为功名利禄钻营奔走的人是“非自然”的人;而有着青山绿水的白云蓝天、长着稻麦蔬果林竹花草的田园,日出而作、日暮而归、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则是合乎“自然”的,于是,经历了仕宦之苦的陶渊明,带着对官场的厌恶回到了日夜思念和向往的田园。只因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正是痛苦的仕途生活的对立面,正好符合陶渊明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所以,他对田园生活的一切抱有一种亲切、热烈的情感。在对田园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发自内心的赞美中,饱含诗人对自由

11、的渴望和努力追求。二、自由自适精神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陶渊明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官场来到他为之欣喜的田园,开始了大半生的归隐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而他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自在自适则成了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首先,陶渊明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鸟”的意象来展示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表达其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如归鸟一诗:翼翼归鸟,晨去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无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心返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翼翼归鸟

12、,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岂卷安劳?在此诗中,诗人一开始便化作自由自在的鸟儿,诉说着自己那一份闲适:归鸟早晨离开栖息的树林,既可以飞向那一望无际的天涯,又可以就近休憩在高高的山岭,春风吹来多么舒畅啊!拍打着翅膀追求着自己的本心,与伙伴们互相和鸣,大家一齐从绿荫底下飞过。第二小节,作者又说,自在飞翔的归鸟,虽然向往到处去遨游,但见到栖息的树林却不免依依,遇到浮云阻碍,飞上又飞下,相互鸣叫着从远处归来,尽管青云之路让人向往,但是心之所想,本心所求却不应该违背。这里,作者隐晦地说出以往的生活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所以当他发现田园这一块自由的天地时,自然而然地情有所依。

13、紧接着,第三小节,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说,归鸟怎不想那登天之路,如今却是多么欣喜又得归来,尽管昔日的友朋早已星散,但众鸟的鸣声依旧和谐,而田园早晚空气清新爽朗,恬淡悠远是“我”的胸怀。从直抒情怀的第三节过度到最后,诗人坚定地表示:自在飞翔的归鸟,它敛起翅膀站在寒冷的树梢,遨游在旷远的树林,住宿也总在最高的枝条。在这里,诗人那一颗追求自由的心是如此的坚定,以至于他时常幻化做自由的鸟儿,在广袤的天空中飞翔。可以说,诗人时时在借“鸟”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当他心情愉快时,看到的是“鸟哢欢欣节,泠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的场景,于官场的污浊时,唱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来表

14、明心迹;而当他有感于自己不得不困迹社会时,就“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当他久经官场终归田园时,欣然感到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等等。“作者笔下时时有鸟,处处有鸟,鸟成为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成为作者一生的象征,鸟的自由就是作者的自由,鸟的追求就是作者的追求”5。陶渊明在作品中借“鸟”的意象传达了追求自由的心声。同时,当他过上躬耕自资的生活之后,在劳作之余创作的作品中,也反映了他自在闲适的心境。诗人居住在清幽、恬淡的环境中:“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归

15、园田居其一)“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园田居其二),身心得到了放松,生活过得很惬意。暮春三月,诗人触景生情,于是“袭我春服,薄言东郊”,面对“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比新苗”的生机盎然景象,诗人忍不住在“洋洋平津”里“乃漱乃濯”,继而发出“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的感叹。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获储今。营己良有及,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感受着清风的吹拂,想想衣食无忧,又有“弱子”嬉戏在旁,品着自酿美酒,可以随手翻阅书籍,抚弄琴弦,这样的幸福安宁真真切切让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由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陶渊明历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