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65295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 B C D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

2、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施行不可以不懂,见有鬼神视之”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3.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4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扼制

3、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5“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 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D自然规律6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 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 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 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

4、行仁政 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7“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 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这主要反映出( )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D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8“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9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 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5、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 程颢 B. 王阳明 C. 朱熹 D. 李贽10. 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 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1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 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C

6、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12“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 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13. 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导 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宋代城市繁荣,涌现市民阶层C.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14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 则经

7、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 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15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 从本质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B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C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D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1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8、”。以下的 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17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 涵的是 ( ) 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B C D18.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9、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 B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C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D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督19.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苏 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 )A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B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C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张 D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20. “ 下面是一位同学准备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 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 达芬 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 B C D21. 中国

10、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 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B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C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22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C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23. 关于16 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 断地位大发横

11、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C认为圣经应该是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24. 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 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25民主开放的雅典,涌现出许多大思想家、大艺术家。有趣的是,同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涌现 出诸多思想家,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两者共同的原因或条件是() 政治氛围宽松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发展的需要 文化教育的进步 A B C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8分)26(2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体现其重要的社会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