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4977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总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选项)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比。当人口支持比大于7.5时,经济高速增长;比值在4.87.5时,经济中速增长;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下图为美国、日本、中国、印度四国的人口支持比变化趋势图(含预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 据图预测,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时间是()A. 1992年B. 2000年C. 2021年D. 2050年2. 就当前

2、而言 ()A. 国的劳动力短缺B. 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C. 国比国经济总量大D. 两国均为发达国家【答案】1. C 2. A【解析】根据材料,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比值大,表示老龄人口比重小,劳动力充足。比值小,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短缺。根据曲线,找出相应的人口支持比对应的年代,其后的年代是低速增长时间。【1题详解】图中四国中,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老龄人口比重小,人口支持比最大,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是国,即为印度;国、国人口支持比较低,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是发达国家,是日本、是美国;国是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人口支持比近年来下

3、降很快。根据材料,人口支持比的比值小于4.8时,经济低速增长。曲线表示中国,人口支持比在2021年后,比值小于4.8。中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的时间是2021年,C对。【2题详解】结合前面分析,国人口支持比很低,说明劳动力人口短缺,A对。国人口老龄化较严重,最严重的是国,B错。国人口支持比最高,经济水平最低,比国经济总量小,C错。国是发达国家,国为发展中国家,D错。下图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全局趋势三维透视图,该图揭示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正相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3. 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 )A

4、. 西北升高,东西差异缩小B. 西北升高,东部降幅小C. 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D. 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小4. 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迁入B. 放开二胎C. 城市化水平提高D. 出生率持续较低【答案】3. C 4. 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3题详解】结合图示中曲线变化特征,2000-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变化的趋势是整体升高,东西差异扩大,C对。西北升高,东西差异扩大,A错。西北升高,东部升幅大,B错。整体升高,东部升幅大,D错。【4题详解】20002010年,东北地区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较低,D对。

5、人口迁入,主要是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减轻,A错。放开二胎,人口出生率增加,老龄化减轻,B错。城市化水平提高与人口老龄化无关,C错。读某城市2014年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5. 该城市2014年人口容量为( )A. 854万B. 973万C. 1056万D. 351万6. 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A. 市政B. 教育C. 劳动就业D. 土地资源【答案】5. B 6. C【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理论。【5题详解】读图,根据木桶效应理论,该城市2012年的人口容量是由短板决定的。图中可以看到,城市的短板是劳动就业人口是97.3万人,B对。【6题详解】结合前面分

6、析,图中制约该城市人口容量最根本的因素是劳动就业,是木桶的短板,D对。其它因素不是短板,A、B、C错。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7. 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A. 北京B. 广东C. 上海D. 安徽8. 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 B. C. D. 【答案】7. B 8. 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7题详解】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的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员,包括

7、农民工、城市白领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家乡的情况。由图示分析可知,广东经济发达,而且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发展优势条件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故答案选B项。【8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西藏为人口净迁入城市,一方面是由于青藏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该地独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另一方面西藏地区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正确,故答案选D。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 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的流入人口( )A.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B.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C. 老龄人口比重较大D. 青少年人口

8、比重较大10. 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B. 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C. 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D. 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答案】9. A 10. 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9题详解】通过读图可知,流入人口中男女性别比小于户籍人口的男女性别比,说明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小,即流入人口中女性人口的比重大,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大,老龄人口比重较小,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小,A正确。【10题详解】流入人口的年龄构成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对该市自然增长率没有影响,不会减少或增加,劳动力人口是中青年人口,会使该市人口死亡率降低,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会使环境压力增大,

9、D正确。图a为城市中甲、乙、丙、丁四种功能区的地价与支付租金能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 对甲、乙、丙、丁四地的判断,正确的是()A. 交通条件:甲处最差,丁处最好B. 距城市中心的远近:甲最近,乙最远C. 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效益:甲最高,丙最低D. 区域类型:甲为商业区,乙为住宅区,丙为工业区12. 图a中甲点地租水平与距离的关系最可能是图b中的()A. 曲线B. 曲线C. 曲线D. 曲线【答案】11. D 12. A【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11题详解】根据城市主要功能区的付租能力高低判断,甲付租能力最高为商业区,交通条件好;乙付租能力较高,为住宅区;丙付租能力最低,

10、为工业区,丁地价最低,距城市中心最远,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效益最低,故D正确。【12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甲应为商业区,故在市中心付租能力最高,随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变化,向外递减速度最快,故反映曲线。A正确。读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完成下列问题。13.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 先增后减B. 先减后增C. 逐渐减少D. 不断增加1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答案】13. D

11、14. B【解析】【分析】读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在三个时间段先下降后上升【13题详解】19852011年表中的三个时间段内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都比城市人口平均增长率数值大,说明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比城市人口年均增长快,所以该段时间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D正确。【14题详解】随着我国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用地面积势必会此长彼消,而新增的城市用地,从表中没有明确作为商业用地;表中资料也没有涉及到乡村人口数量增长情况;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以

12、机械迁移增长为主,B正确。【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理解即可。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下列问题。15. 上图中,反映的现象是( )A. 逆城市化B. 城市郊区化C. 城市化加速发展D. 城乡差别拉大16. 如果甲、乙表示同一城市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图中的( )A. 时段B. 时段C. 时段D. 时段17. 如果甲、乙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则下列可能的是( )A. 甲国城市化水平比乙国低B. 甲国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不协调C. 乙国城市化速度比甲国快D. 乙国城市空心化严重【答案】15

13、. A 16. A 17. C【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15题详解】根据图示:图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降低,表现为逆城市化现象。所以本题选择A。【16题详解】从图中可以读出,乙阶段在农业中的变业百分比为50%左右,那么城市人口点总人口的比重也在50%左右,与时段相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17题详解】甲在农业中的变业百分比低,城市化水平比乙高,且达到90%以上,城市化速度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乙处在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比甲快,C正确。下图“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 地下水位上升B. 汛期洪峰流量加大C. 地表径流量汇集速度减慢D.

14、蒸发增多,总降水量会增加,人感到更舒适19.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活用水增加B. 植被覆盖率增加C. 降水下渗量减少D. 城市热岛效应20. 逢大雨必涝,现在已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针对城市内涝应采取的措施是()A. 禁止城市建设占有河道,遇河必让B. 为了节省财政支出,排水系统无需日常维修养护C. 扩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并对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D. 城市内建设禁用透水性铺装层,这样可以减少大暴雨的渗透量【答案】18. B 19. C 20.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18题详解】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绿地减少,为水泥、柏油等不透水地表所取代,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下渗的雨水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少。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B正确。【19题详解】由于地面状况的改变,即由植被地变成了水泥地,植被覆盖率减少,则使下滲减少,故地面径流增多。C正确。【20题详解】为解决城市内涝,应该扩大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对现有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同时需要对排水系统加强日出的维护、养护;城市内建设多用透水性铺装层,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应合理规划,不能占用泄洪通道,而不是遇河必让,C正确。【点睛】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