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1564640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丽16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苏教版八上)(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 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 轼 江城子江城子 密州密州 出猎出猎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 明明 月几时有月几时有 浣溪沙浣溪沙 山下山下 兰芽短浸溪兰芽短浸溪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2、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 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 贬黄州。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 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 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 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 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 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 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 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 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

3、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 承天寺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 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 1、念无与为乐者,遂、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至承天寺/ /寻寻/ /张怀民张怀民 。 2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盖竹柏影也。 3 3、但、但 少闲人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4、。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l念无与为乐者 l遂至承天寺 l相与步于中庭 l怀民亦未寝 l盖竹柏影也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原来是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 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 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 庭下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 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 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 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要求:理解课

6、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中用了那些表达方式? 记叙(第一节) 描写(第二节) 议论抒情(第三节) 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 简叙作者夜游承天寺 的行踪以及作者的写作 思路。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至( ) (张怀民) 步于(中庭)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用文中词语) 欲睡 寻张怀民 绘景抒怀。 起行相与步于中庭 承天寺 寻 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

7、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心情 的寂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 的感慨,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种种难 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 空灵、 清丽、 淡雅 比喻的妙用 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 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以水中“藻荇交横”来喻陆上 “竹 柏(倒)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 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 的朦胧素描图画。 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 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 “庭下如积水空明”(正面描写);“ 无月

8、”,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 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 数笔,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创造 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动静结合 静中有 动,动而愈 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 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作者抓住瞬间感受,把冷月淡光写到极处, 融情于景,可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 美。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 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襟。沉浸 在这样的境界中,作者定会摆脱沉 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进 入一个表里澄澈、透明的世界。这 几句写月光,

9、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写景句总结 两层意思: 以闲人自居自傲。那些追求名利 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 入那茫茫宦海难以自拔,何曾得暇 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包含着作 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 叹。) 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也透露出 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牢骚。 如何理解“闲”?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闲 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 时的心境吗?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 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 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 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感慨 深

10、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 特殊心境。贬谪中感慨让我们感 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 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 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 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 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 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 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 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 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 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 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 经历了一次整体意

11、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 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 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 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读记承天寺夜游, 我懂得了: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 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

12、.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 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 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 ,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体 现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 布置作业: 作业: 2.抄写并背诵记承天 寺夜游;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 再 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

13、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念无与为乐者 念: 相与步于中庭 步: 苏轼 唐宋 考虑,想到 散步(或漫步、走、 行走)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 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 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 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 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 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 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 自得等。 写作训练 看图写景抒情 碧水之月碧水之月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