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64517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肥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按照这种理解,群体不可能有记忆,因群体不拥有身体和大脑。学者们充其量承认,某个个体所具有的记忆是在他与其他人交往中,并且是在社会的框架里形成的。这正是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的观点。根据他的论证,没有社会机制就无从谈起记忆,因为一个人总是根据一定的范畴把接收的印象整理成可以回忆的信息,而这里所说的范畴具有社会性质。如果使用哈布瓦赫老师涂尔干的话说,回忆和过去是“集体的描述”。因此,哈布瓦赫使用“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以指代个体的记忆及其

2、社会起源。我们用“文化记忆”这个命题对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加以扩展和完善。首先区分三种记形式:个体记忆属于大脑研究和心理学的范畴,集体记忆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文化记忆是文化科学研究的对象。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因为文化记忆还涉及遗忘和隐瞒,遺忘和隐瞒导致传统的消失和断裂。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且形态各异,所以很难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或者宗教的限制。文化记忆具有多层含义,一旦借助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被人阅读,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有的文献可能被废弃或者受到忽视,有些则被视为核心文献。文化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变化,所有那些被认为对当下无足轻重的东西都

3、被忘记;而在有文字的情况中,文献通过审查被分为经典与档案,经典指那些必不可少的,而档案则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哈布瓦赫称为“集体记忆”的东西叫作“交流记忆”,目的是把这种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区别。所谓交流记忆就是随着具体环境变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一般不超过三代人,内容主要包括回忆、想象、俗语等。这些记忆存储在头脑里,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而且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哪些集体记忆最终转化为文化记忆,起决定作用的是时间,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犹如长销书与畅销书。相比之下,文化记忆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视域,它可以长达两三千年,因为它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以古代西方文化

4、来说,这个基点包括荷马史诗。我们现在知道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和苏美尔祈祷文的成文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是它们不属于西方的文文化记忆,因为它们并未构成西方人确立文化身份时的坐标。(摘编自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形成和建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群体不可能拥有记忆。B. 文化记忆不仅弥补了哈布瓦赫记忆理论的缺陷,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C. 文化记忆具有选择性,人们-般根据内容的重要与否而有意识地去选择传承或遗忘。D. 交流记忆会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2. 下列对

5、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段分析了个体、群体与记忆的关系,阐释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的内涵。B. 文章第二段从归属范畴、含义以及形态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文化记忆的特征。C. 文章第三段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加以比较,指出时间是区分二者的关键要素。D. 文章对三种记忆形式作了多角度的阐释,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关注个体记忆及其社会起源,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徐尔干的影响。B. 集体记忆受时间限制,其中的一部分最终转化为具有相对固定时间视域的文化记忆。C. 人们将文化记忆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阅读时,就会修改

6、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D. 文化记忆建立在特定的基点上,荷马史诗论语等都是人类文化记忆的基点。【答案】1. C 2. D 3. C【解析】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记忆通常被认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表述不当。原文说的是“迄今为止,记忆一直与人

7、体尤其是大脑联系在一起,”A缺少了“人体”。B“还拓展了传统这个概念的外延。”错,原文说:文化记忆的概念超出了“传统”这个概念的范围。D曲解文意,“人们就这些记忆进行交流时不存在障碍”错,原文说“人们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便能够凭借这些记忆进行交流”,“不需要更多的解释”不等于“不存在障碍”。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理解错误,目的在于区分三种记忆的特点。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就会修改文化记忆的多层含义”说法太绝对,原文为“就面临被修改的可能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9、字,完成下面小题。酒摊夏天敏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威爷,是地道的威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脸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

10、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癩疮一样的摊位。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成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人,多少次都是又尴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威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

11、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要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現,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把这样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威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威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

12、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成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

13、烦恼不已。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遗不掉的梦。(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B. 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对戚爷的特殊意义。C. 小

14、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D. 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5. 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 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4. C 5. 衰老颓败,执着坚守,孤独寂寞,迷茫无助。 6. 守摊”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法;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D“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错,文章中没有对小城新颜的描写。5. 试题分

15、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1)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脸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外貌描写,突出了戚爷的衰老颓败。(2)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突出了戚爷的执着坚守。(3)徘徊着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突出了戚

16、爷的孤独寂寞。(4)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突出了戚爷的迷茫无助。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的作用,其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戚爷为了寻找前妻,等待前妻来找他,他一直坚守在他的小酒摊上,表现了戚爷为爱坚守的主题。可见本篇小说以“守摊”为中心,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守摊”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串连主要情节,使叙事更简法;也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凸显坚守爱情的主题。点睛:情节的作用(含情节的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