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64377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2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amp#183;寒蝉凄切》为例.pdf(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 以 雨霖铃 寒蝉凄切 为例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徐蕊 北宋词人柳永的 雨霖铃 寒蝉凄切 位列北宋 十大金 曲之一 , 经久不衰 , 堪称描 写“ 离别 ” 的绝 唱 , 也是当下“ 人教版” “ 苏教版” 等高中阶段必背的经典 诗词之一, 我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并整理了关于 雨霖 铃 寒蝉凄切 的 3 2篇教学设计 , 从 中可 以窥探 当下 执教者对该词 的教学关注点 ,现选取不同地域 的两 篇教学设计进行 比较 , 并 整理出异同点 , 以察教学关 注的焦点。 教学案例一 教学案例二 1 以读带析, 在朗读中体味 1 感知作品内容 , 体 雨霖铃 的思想感情和凄 味 雨霖铃

2、 的思想 清意境。 2 深刻体会该词的 感情和凄清意境。 2 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艺 掌握写景抒情 、 情 术特色。 3 通过理解文旬 , 景交融 、虚实相济 教学目标 分析意境 ,提高学生理解 的写作手法。 3 通过 和鉴赏词的能力。 4 体会欣 鉴赏意象 ,提高学 赏景中见情 , 情景交融 , 尽 生理解和鉴赏词的 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5 品味 能力。 诗词意象 ,体会作者感情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1 重点: 理解古典诗 歌的传统意象在作 品中传情达意的效 教学重难点 果 。 2 难点 : 理解词 中所体现的理解情 绪 导入新课 一交流预习成果 导入 一作者简介 一 ( 离别诗词收集

3、; 有关词的 词牌介绍 一写作背 知识 ; 作者、 背景介绍) 一读 景 一整体感知 一品 ( 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 一意 读鉴赏 ( 串讲) 一归 教学过程 读( 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 ) 一 纳艺术特色 一课堂 情读( 体会诗词意境, 鉴赏 小结 一 布置作业 艺术手法 ) 一合作 探究 一 小结 一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 诵读法 、 品析法 品读法 1 了解掌握该词情景交融 、 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相同点 2 分析重难点句, 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所用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一 : 侧重细节品读 , 是“ 点 一面” 的结构; 不同点 设计二: 侧重整体感知, 是“ 面

4、一点” 的结构。 围 2 o 14 年 第 7 期 ( 总 第 2 9 3 期 ) 上表所选教学案例均是非常优秀的一线课堂教学 设计 , 都很好地完成 了教学 目标 , 通过 比较我们可以看 出在当下一线教师对该词的执教中存在以下几点或是 经验或是遗憾 的地方 :一是知人论世与文本的解读是 构成一节诗词鉴赏课的重头戏 ,但对该诗词的品读与 鉴赏也有些微忽略;二是如何在一节课结束后还能让 学生对古诗词保持热情,上述案例均没提到。对于这 些 , 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展开。 一 、知人论世是古诗词欣 赏的前提 “ 新课标” 对高中语文学: “ 了解作品所涉及 的重要作家及其他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 ,能用于

5、分析 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 “ 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 要 注意引导学生能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 受和思考。 ” 事实上, 早在 孟子 万章下 中就了“ 知人论 世” 是古诗词欣赏的前提: “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文德 也说: “ 不知古人之世, 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 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 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 明确 地表明了作家的生平思想、时代背景与其作品之间的 密切关系。 柳永( 约 9 8 7年一 约 1 0 5 3年 ) 生长于一个传统读 书奉儒以科举进取的仕宦之家, 父亲柳宜、 叔父柳宣

6、都 读书为官, 长兄柳三复、 次兄柳三接也皆中进士。 真宗 天禧二年( 1 0 1 8 年) , 柳永时年三十五岁 , 在第三次落 榜的愤怒感慨之下写下 鹤冲天 , 更因其中一句“ 忍把 浮名 , 换 了浅斟低唱” 而葬送 了功名前程 。 柳永屡试不 第 , 便流连于“ 烟花巷陌” 中 , 写 了大量咏妓词 , 在 当时 流传极其广泛, 人称“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 , 对 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尽管柳永的词作广受欢迎, 坊间也以得“ 柳永词” 为荣 , 但柳永一生都没有走出封建文人的桎梏 , 他理想 的仕途生活从未向他伸出幸运之手。 仁宗景裙元年, 为 了延揽声誉 , 笼络人才 ,

7、 朝廷决定增加开科取士名额 , 且又特开“ 恩科” , 泽惠历届科场沉沦之士。 柳永借此机 会终于踏人仕途 , 官至屯田员外郎。 按宋代官制, 朝廷 命官不许出人歌楼舞榭, 于是柳永和曾经流连于“ 烟花 巷陌” 中的 自己告别。 但即使这样 , 他的仕途依然 十分 坎坷, 不得重用, 抑郁悲愤, 穷困潦倒, 雨霖铃 寒蝉凄 切 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柳永的 了解仅限于其所处时代与代表作品, 知道一些名句, 仅 为应试所需 , 应引起反思。 在上述两篇教学案例中 , 两 位教师或是自己细细道来该词的作者、 写作背景, 或是 由学生展示 自己的预习成果, 这都值得我们肯定, 但要

8、 注意学生的实际了解情况 , 不能大而化之。 二 、 文本解读是古诗词欣赏的桥梁 文本如何解读历来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我国著名 学者王季思 曾说过 , “ 正确理解一首词是欣赏一首词的 基础” 。 这里所谓“ 理解” 等同于我们说的“ 解读” , 也就 是说,解读与欣赏是有联系但属于不同层面的两种文 本鉴定方法,要达到欣赏的高度,必然要先正确地解 读 。 在我们整理的 3 2 篇关于 雨霖铃 寒蝉凄切 的教 学设计案例中, 教师都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品读该词, 但 纵观这些教学设计,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都或少或多地 遗漏了该文本的两种内在之美, 即逻辑美与声律美。 ( 一 ) 逻辑美 前文说到 雨霖铃

9、寒蝉凄切 是作者在仕途坎坷、 心情沉闷落寞的背景下所作,心情低沉仅是该词的基 调, 是一个切入点。 在解读这首倾诉“ 离别” 之情的作品 时,我们不能不关注另外一个切入点词中所暗含 的逻辑, 环环相扣 , 步步紧逼, 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我们 来逐一分析: 1 词的上阅, 景事景, 虚实结合。 首句直 接点出离别的时间与地点。 “ 寒蝉凄切”四字让秋天的 萧瑟之意扑面而来, “ 寒蝉” 二字不仅点明是秋末, 而且 暗含下阕中“ 柳” 。 “ 凄切” 二字更让人有秋凉之意, 离别 的地点在长亭, 而且下了一阵的小雨也才刚刚停歇, 一 场秋雨一场寒, 想象一下秋雨过后, 满地落叶, 四周还 YUW

10、EN J I AOXUE 9 l 一 l 围绕着凄切的蝉 叫声 , 一幅凄凉寒秋离别 图由此产生 , 句句写景 , 却句句暗含别离之情。 在凄凉的背景下, 词 中的主人公出现了,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 这两句写事, “ 都门” 这里指汴梁 , 作者柳永仕途坎坷 , 愤然离去 , 却只有恋 人相送 , 纵容 自己喝几杯酒 , 却愁上加愁 , 所 以说 “ 无 绪 ” , 正恋恋不舍 , 却被船家催促开船 。 一边是“ 留恋 ” , 一 边是“ 催发” , 形成强烈的对比, 时间紧迫 。 镜头拉近 , “ 执手相看泪眼 , 竞无语凝噎” , 两人

11、执手泪眼蒙咙 , 时 间好似在这一刻凝固,千言万语在喉间却一句话也说 不出来 , 忍不住抽咽。 下旬“ 念去去 , 千里烟波 , 暮霭沉 沉楚天阔。 ” “ 去去” 与“ 千里” 表明作者此次离开之远, 而“ 千里烟波 , 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是写实景 , 又交待 了 作者南下路线, 但又在前面加上“ 念去去” , 表明这是作 者在推想 , 为虚写 , 虚景与实景糅合 , 更能表现此去前 途漫漫 , 孤身一人的凄凉之感 。 2 词的下阕, 事景事, 时空交感。 首句点 出“ 离别” 主题, 自古以来离愁别恨都是我国文人墨客 文章中不可缺少的一笔。 楚辞中的“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12、 , 江淹的“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 李商隐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煜的“ 剪不断, 理还乱,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都是著名的离别诗。 但在柳永的 笔下, 这些都不够表达 自己心中的情绪, 因为“ 更那堪” 表示 自己的情绪在清秋时节比自古以来离别的人更胜 一 层。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本词中的千 古名句。 以设问展开, 自问自 答 , “ 今宵” 写时间, “ 杨柳 岸” 写空间 , 还伴随着阵阵“ 晓风” , 一弯朦胧的“ 残月 ” , 还有几棵枯萎垂败的杨柳, 读来让人感到悲凉凄清。 该 句景中含情, 耐人寻味, “ 酒醒” 对应上阕中的“ 帐饮”

13、, 也 同时对应“ 无绪” , 作者还是醉了 , 独醒之后 , 恋人远 去 ,前途渺茫 ,而人呢? “ 此去经年 ,应是 良辰好景虚 设” , “ 此去” 对应上阕的“ 念去去” , “ 经年” 对应“ 今宵 ” , 层次分明 , 而再美好的时光 , 再美好的景致缺少心上人 的陪伴, 也只是形同虚设。 即使有“ 千种风情” , 却无人 诉说, “ 千种风情” 对应“ 千里烟波” , “ 更与何人说” 对应 “ 无语凝噎” , 此间也是层次渐进, 作者最后一句终于落 笔于“ 人” , 天大地大, 却没人诉说 , 由离别的地点扩展 到整个世界, 这种时间与空间的交织 , 读来使人倍增寂 寞之感 。

14、 r 一 2 0 1 4 年第 7 期( 总第 2 9 3 期)l 4 1 I ( 二 ) 声律美 “ 音乐化的语言未必是诗,但诗必是音乐化的语 言。 诵时金声玉振, 听时抑扬悦耳 , 声调悠扬 , 余音不 绝, 才是诗的佳境。 ” 在上述所选教学案例中, 两位教师 都在诵读上加以注意, 要求学生有节奏有韵律地读, 但 按照什么样的节奏读却都没有明白地向学生介绍 , 仅 是笼统地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雨霖铃 的词调相传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难入 蜀时, 在雨中闻铃声思念杨贵妃而作 , 柳永充分利用这 一 词调声情哀怨的特点, 写委婉凄恻的离情, 读来如泣 如诉, 且作者精通声律, 平仄

15、、 四声以及用韵都很讲究。 如下 : 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 门帐饮无绪 , 留 恋处, 兰舟催发。 平 平平仄 , 仄 平平仄 、 仄 仄 平仄 。 平平仄 仄 平仄 , 平 仄仄 、 平平 平仄 。 执手相看泪眼, 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 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平仄。 仄仄仄、 平仄平平, 仄 仄 平平 仄 平仄 。 多情 自古伤 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 宵酒醒何 处?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平 平仄 仄平 平仄 , 仄 平平仄 仄 平平仄 。 平 平仄仄 平 仄 , 平 仄仄 , 仄 平平仄 。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16、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 人说 。 仄 仄 平 平 , 平仄 平 平仄 仄 平 仄 。 仄 仄 仄仄 仄 平 平 , 仄 仄 平平仄 。 全词共 1 0 3 个字,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寒蝉凄 切 ” 与“ 兰舟催发” 发平平平仄音 , “ 对长亭晚” 与“ 晓风 残月” 发仄平平仄音 , 而“ 骤雨初歇” “ 酒醒何处” “ 好景 虚设 ” 发仄仄平仄音 , 且为拗句 。 细分析之 , 词 中领字 “ 对” “ 念” “ 更” “ 应” “ 便” 都为去声字。 自古以来平音的 发音差别不大, 而仄音差别很大, 是上去入三种不平稳 声调的总称。 明朝释真空的 玉钥匙歌诀 日: “ 平声平 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 人声短 促急收藏。 ”教师如果觉得给学生分析声律太过学术 化 , 可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