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4343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314 大小:8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_第1页
第1页 / 共3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_第2页
第2页 / 共3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_第3页
第3页 / 共3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_第4页
第4页 / 共31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_第5页
第5页 / 共3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育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word版教参) 作者: 日期:313 前 言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八 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学习与探究一至三前 言本册教师教学用书是配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的教学而编写的。教师教学用书力图贯彻新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

2、准(实验)所提出的各项教学目标。 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内容与教科书严格一致。全书体例以“专题”为单位设计。每一专题编有“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以明确专题教学的学时数,同时提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专题中的每一“学习内容”,大约用1学时完成。每一学习内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为依据,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3问题解答。就课文中“想一想”、“议一议”、“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 4教学评价建

3、议。教学评价重在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是多元的,每节课只能对学生学习的某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建议是供教师参考用的案例。 5历史问题注释。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拓宽教学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本书由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织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马世力、王飞、王印焕、刘汝明、刘觉荣、李雪洁、杨杰、吴咏松、吴晓棠、何夕忠、陈芬芳、邵茜、罗安琪、周建新、周莉莉、郑国锋、郝玉琴、徐灿华、高鹏亮、阎建宁。 由于时间紧迫,本书中如有错漏之处,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及时改进。 编者 2004年6月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教学总体

4、设计思路 本专题教材概括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对于不同经济形态和不同产业部门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也有所说明。通过本专题的教学目的,期望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和总结中华民族在经济创造和经济积累方面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作用及其影响。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展望中国的经济前景。总结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历史的光荣,也可以看到传统经济结构的弊病。熟悉有关历史事实,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正确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丰富有关经济史的知识,回顾历史上劳动人民及其杰出代表在生产中的发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进取性等基

5、本素质,对于他们在未来经济实践中的成功,也是必要的。 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是在过去的经济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经济进步在许多方面依然受到传统经济形式的制约。通过教学,除了使学生获得古代中国经济史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当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说明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体经济形式,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业管理方式的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突出的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农耕生产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式。 2说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 由于本专题教学的年代跨度相当大,内容涉及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例如手工

6、业经济就涉及多种产业,而教材的容量有限,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以往所学得的知识,利用课外获得的诸种相关信息,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古代经济史中,由于史书记载简略以致许多历史现象不能十分明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尽可能地利用文学史料、地方史资料和文物考古发现,阐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利用这些条件,应当以学生最熟悉的,距离学生生活区域最近的,以及最新发现的资料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帮助学生进一步锻炼研读古文和查阅有关工具书的能力,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文物知识。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

7、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

8、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

9、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

10、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中国古代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

11、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为什么“神

12、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

13、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

14、(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些诗句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

15、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汉书艺文志进行了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