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63662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卷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结合中国古代整体历史,分析材料主要要表达的是A. 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避免国家分裂B. 历史的进程使专制程度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D. 兼并战争导致君主

2、专制的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整体历史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避免国家分裂”说法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武力兼并的问题,而是专制程度不断加强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兼并战争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整体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进行判断,同时区别相关概念,如君主专制、兼并战争,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

3、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 文官政治的形成 B. 平民地位的提高 C. 科举制度的完善 D. 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的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的影响;D项错误,当时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迁。3.“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

4、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 神话皇帝的权威C. 暴露皇帝的过失D. 挽回不良的影响【答案】A【解析】从罪己诏的目的来看,实际上是君主对自己统治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实质上是皇帝为自身集权的一种手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说到本质;C选项错误,罪己诏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暴露皇帝的过失;D选项是直接目的,不是真实意图。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真实意图”四个字,所谓的真实意图指的是罪己诏颁布的实质。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封建社会中君主的一切政治行为都是有利于自身权力的集中的,故本题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答案。4.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

5、类表A.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A正确;汉代察举制下官僚贵族子弟占据了696,可见主要照顾官僚贵族的利益,B错误;材料中官僚贵族子弟占696,它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C; 由富豪子弟占据6%、平民子弟占据157,贫民子弟占据87,无法体现沿袭皇位世袭制,D错误。5.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

6、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这里西塞罗旨在强调A. 罗马法的普遍适用性B. 上帝权威的不可动摇性C. 法律体系的永恒性D. 罗马法和雅典法的相似性【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罗马的法律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可知,西塞罗强调了罗马法蕴含的自然法原则影响了各民族的法律,并应为各民族所遵守,这体现出罗马法的普遍适用性,故选A项。B、C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西塞罗强调了“永恒不变”的罗马法影响了雅典法,并非两者的相似性,排除D项。6.雅典

7、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进行两次投票提出控诉”,并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规定体现了雅典民主决策程序尽量细致,追求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机构相互制约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公民集体广泛参政,没有体现程序的细致,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公民权利日渐扩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C。7.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说:“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

8、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这反映了罗马法A. 限制贵族利益B. 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C. 开启注重证据的先例D. 维护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查明犯罪真相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规定与限制贵族利益无关,故A项错误;重证据而不是拷问,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是注重证据的开端,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8.独立宣言与1787年宪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A. 强调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B. 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C. 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 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答案】A【解析

9、】【详解】独立宣言重在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强调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而1787年宪法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利益,人民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故选A;独立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文献,揭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凝聚了北美先进分子的思想,对独立战争具有巨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1787年宪法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排除B;CD是1787年宪法的特点,排除。9.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法案中规定工人有权参加工会并同资方集体谈判劳动条件。1935年最高法院宣布这个法案违反宪法。如果罗斯福要保留被判违宪的法案中的主要东西,他可以A. 解除大法官的职务B. 令国会复议,以三

10、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C. 避开法律程序,用行政手段实施D. 搞出新的法案作为代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罗斯福要保留被判违宪的法案”,这实际是考察1787年宪法的知识,结合所学,罗斯福可以国会复议,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故选B。【名师点睛】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考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

11、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的原则10.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A. 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行直接民主制B. 美国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C. 英国首相无权解散议会和重新选举D. 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A不对,英国“光荣革命”前就有传统议会制存在;C不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总统不对议会负责;D不对,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不完整的立法权,受皇帝的制约,因此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代

12、议制特点11.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围绕美国的政治制度,各州代表意见分歧较多,反复讨论。其中,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麦迪逊主张A. 建立专制政府B. 建立权力制衡的政府C. 无政府主义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主要考查1787年美国宪法。由题干“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由“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强调分权。综合可以看出麦迪逊主张“建立权力制衡的政府”。12.下图为法国政体演变过程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妥协

13、是法国政治文明的特点B. 法兰西第一帝国是封建王朝C. 君主派和共和派长期反复较量D. 通过渐进的制度改革走向共和【答案】C【解析】图片显示法国在向民主政治过程中,共和制和君主专制进行了反复的较量,故C正确;妥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王朝,故B错误;法国走向民主是通过革命形式,故D错误。13.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是其最早的代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是其先驱。上文两序号分别指的是A. 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 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

14、阶级革命派C. 洋务派官僚资产阶级革命派D. 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最早的代表其是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另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以资产阶级的立宪派等为代表。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经济中国的近代化14.1862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A. 外交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B. 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C. 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D. 在社会变迁中调整外交政策【答案】D【

15、解析】试题分析:传统儒家思想主要讲仁、义、忠等,与近代外交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总理衙门的设立与闭关锁国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故C项错误;据材料“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褆福四字。(注:褆,安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鄙夷”到天朝上国的体制受到冲击,即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15.历史学者在四川省苍溪县的一些砂石岩山上发现了以下红军石刻标语,这些标语最早可能形成于A. 国民革命时期B. 长征时期C. 全面抗战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四川省”“只有共产党是革命为民族独立的唯一领导者”“工农红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长征时期工农红军经过四川省苍溪县刻下的标语,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尚未拥有自己的武装工农红军,排除A。全面抗战时期是工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