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63510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导学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历史发展,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与基本理论,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全面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和实施建议,提高本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2)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3)结合本身教学实际理解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策略和方法,加强实践探索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第一章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示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我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2)建国以后,随着政治态势的变化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

2、长期的争论不断。20世纪90年代以前,集中在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思想性关系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集中在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争论。概括起来,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有工具性说,思想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上成文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偏向。(3)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出比较科学的界定,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

3、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功能,决定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奠基作用,也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2本章重点是:“语文”课程定名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本章难点是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素养的含义。语文课程多重功能的含义。第二章 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示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2)语文课程的四条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语文课程的10项总目标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

4、、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阶段目标;(4)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五条建议,以及对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评价建议。其中(2)、(3)、(4)三点较完整地介绍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是学习的重点。2本章重点是:(1)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针对“知识为中心”或“知识能力为中心”,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既要形成知识和能力,又要掌握过程和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复现为中心”,提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强调通过熏陶感染和语文实践,提高学生感悟、体验、积累、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教师为中心”,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课本为中心”和“课堂为

5、中心”,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倡大语文教育观,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课程资源由“窄”变“宽”,由“死”变“活”。(2)语文课程的10项总目标及分学段目标提出的新要求。同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要求相比,分学段目标有如下变化: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重提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改为“习作”。增加了综合性学习。3本章难点是:(1)语文教育的特点,即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

6、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2)三个维度的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的体现。总目标中1-3项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3-5项侧重于“过程和方法”的目标,6-10项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目标。但是三维目标在总目标中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例如

7、在6-10项中同时提到不少“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第三章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示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四点:(1)语文教材的功能及编写要求。(2)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流传了一千多年。1920年我国开始用白话文编写教材是语文教材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建国后由人教社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一共有七套,至于各省市出版的教材就无法准确统计。这些教材结构体系渐趋合理,识字、阅读、作文教材的设计逐步完善。(3)进入21世纪,我国小语教材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向全国推荐人教社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社版三套教材。(4)目前我国广大教师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

8、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本章的重点:(1)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2)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版本及特点。3本章的难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大致上有27类。(2)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四个中心”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扩大视野,加强体验,加强语文实践,更迅速更有效地达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3)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必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探寻各地区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并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来进行开发和实施。教师也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实践研究来积累

9、经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第四章 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示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五点:(1)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识字写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重要作用。(2)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创造的“集中识字”、“读音识形与释义应用分步进行”、“读文与识字结合”、“识字与写字分开教学”等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3)建国后我国识字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其中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听读识字、电脑识字等多项实验,各具特色。(4)广大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

10、出掌握识字工具,认识汉字学习规律等多种教学策略。(5)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汉语拼音定位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降低了拼读和默写方面的难度,使拼音教学更加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近年来开展的“汉语拼音整体直读教学”、“简化汉语拼音教学”、“化整为零教学拼音”等实验,对改革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2本章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拼音教学的策略和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方法和习惯的形成。识字策略有:根据音形义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简化字形记忆的心理过程,调动多种器官识记生字,字义教学以了解课文中的意思为重,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等。写字教学的策略有:重视习惯培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

11、律,重视写字基本功训练,重视示范和指导,坚持持之以恒的训练等。拼音教学策略有: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3本章的难点是:低年级识字多认少写,与发展语言相结合。第五章 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提示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七点:(1)阅读教学是引领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思维和其他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是陶冶学生道德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识字、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2)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内容至为丰富,其中熟读成诵、学思结合、博览群书等宝贵经验值得继承。(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

12、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要逐步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并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推动对话的顺利进行,要总结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重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5)要摒弃“理解型”的教学模式,构建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6)近年来国内有代表性的一些阅读教学实验。(7)要针对不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拟定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2本章的重点是:(1)阅读能力的培养,重点是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预测和体验)、阅读欣赏和阅读评价这

13、四种能力的培养。(2)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主观感受,体验作者所流露的内心情感,理解和转化文本所展现出来的个人见解和智慧,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而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自己必先有对文本充分的感悟与体验。要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顺利进行,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熏陶,加强语言实践(多读、感悟、积累、运用),倡导自主学习,建设开放课堂。(3)阅读教学的模式。要掌握基本型(综合型)模式:创设情境,自读自悟;读读议议,披文入情;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积累运用。同时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基本型模式的各种“变式”。3本章的难点是:(1)“语感”培养。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可以说形成语感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和思维的参与。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必须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2)阅读的对话理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