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3304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1及标准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五年级语文记事文阅读专题1知识要点: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教育。1、把握记事文章中叙述的六要素。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根据六要素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 理清叙述的线索。 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 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3、把握叙述的顺序。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

2、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4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在记事文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环节,而事情的经过,则是记事文的主体。抓住这一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整篇文章,从而更好地把握住文章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另外,在叙述描写时作者有时表达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是说,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阅读时要加以注意。 另外,记事文章常运用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

3、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融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5、“句”“段”的作用 、方法:(1)开头的作用: 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悬念,引人入胜;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中间句子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3)结尾的作用: 点题,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点明或深化中心。 阅读训练篇一: 忽 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不吝啬

4、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说:“会的,小

5、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来的坚定与信心。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

6、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1、文章开头和倒数第二段都描写了同一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答: 2、文中几次描写紫罗兰,作者描写紫罗兰有何作用?答: 3、对孩子的心理,作者作了多次描写

7、,请填写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憧憬 补偿 4、怎样理解小说的题目“忽略”?它的含意是什么?答: 5、老师为什么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答: 篇二: 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他停了一会,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在

8、这里完成手边的定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是不会来了。”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的早上,当老先生下楼付住宿费的时候,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在这里,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年轻的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它是一个笑话。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老先生邀请柜

9、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一张来回的机票。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坐落在第五大道和34街之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盖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你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是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

10、你。生活常常就是这样。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嫌弃: 清晰: 2仔细阅读,完成填空。故事发生地点: 时间: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从文中画出表现服务员热心助人的句子。4“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你真诚地帮助别人,别人也会以真诚回报,甚至会使你获得成功。B你帮助别人成功,别人也会让你成功。这是一种交换。C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篇三: 必须承受的痛苦 三岁半的女儿扁桃腺(xin)发炎,开了十针青霉素,上午八点和下午三点,一天两针。头两天是妻子带她去。她怕打针,不肯去。妻子就骗她,说不打针,是去买酸奶喝,或骑小

11、车车、踢皮球什么的,瞒哄着抱她下楼。当针扎进小屁股蛋,针剂的疼痛加上被欺骗的愤怒,女儿无法承受,哭闹得惊天动地,大夫直担心孩子会闭过气去。女儿哭,妻子也垂泪,她实在受不了啦,第三天死活不干了,把担子卸给了我。 我把针药和注射单揣进兜里,对病恹(yn)恹地坐在床上翻画书的女儿说:“乖,咱们去打针。”女儿可怜巴巴地仰望着我,嗓音沙哑地说:“爸,打针很疼。”我坐下来,说:“疼也得打啊,要不你的病好不了,上不了幼儿园,爸爸妈妈也上不成班,得在家看着你。不上班就没有钱,怎么给你买玩具和好吃的?”“那我以后不要玩具和好吃的还不行吗?”“那咱们三个人总得吃饭吧?鸡蛋、牛奶、肉、菜你穿的衣服,什么不要钱啊?”

12、 我停下来,给她时间思考。 在如何对待孩子上我们两口子迥(jing)然不同。我认为小孩子也有足够的作出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只要把道理讲清楚。除非她硬要抓电源或玩刀片,我绝少采取强制手段。而且,我从不骗孩子。 女儿愣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我抱,说:“爸爸,咱们去吧。” 打针的时候她又哭了,不过不厉害,针没拔出来已哭完了。 女儿睡了个大午觉。下午两点多我去卧室门口望了一眼,她已醒了,瞪着两只大眼睛瞅着天花板聚精会神地不知在琢磨什么。我没打搅她。三点了,我用遥控器关上客厅的电视,起身去卧室。女儿睁着眼的,可她一看见我,马上说:“爸爸我困了,现在我要睡觉了。”就阖(h)目装睡。斜阳照在她紧张的小脸上,楚楚动人。 我一阵感动 原来她不知动了多长时间脑筋,才想出这么个自以为是的办法以逃避打针。 “不行!回来再睡。”我硬着心肠拉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