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案例的思考.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63179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案例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坚持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案例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坚持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案例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力——《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案例的思考.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学之友 2 0 1 5 年第 8 期 坚持问 题驱动式教学 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 力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教学案例的思考 张莉萍 ( 南京 市宁海中学 , 2 1 0 0 0 0 )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应该“ 淡化形 式, 注重实质” , 强调数学的应用性、 情景性及探究 性学习, 倡导在数学问题驱动下呈现数学 在具体教 学 中如何有效实施 问题驱动式教学 问题如何设 置 才能更好的揭示知识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数 学学 习 力, 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就教学案例做 分析 、 讨论 案例 :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背景: 学生已理解任意角的概念, 掌握任意角的 正弦、 余弦、 正

2、切的定义; 通过初中直角三角形的学 习 , 学生已经有 了锐角三角 函数值的解决方法 主题: 借助三角函数定义, 角终边位置关系, 推 导出正余弦的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 意角的三角函数化 为锐角 的三角 函数 , 并解决有关 的三角函数求值问题, 能通过公式的运用, 掌握从未 知到已知 , 从复杂到简单 的转化过程 , 提高分析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片段 : 师: 在前面的学习中, 我们定义了任意角的三角 函数 请大家计算 3 9 0 。 的正弦值 生 : s i n c t =上 , C O S O = , t a n a - 7 - _ ,其中 , Y是 l l 角 终边上任

3、意一点 P的坐标 , r 是 O P长度 角 的三角函数值与 P点在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仅与角 的大小有关 师: 角的三角函数值与 P点的位置无关, 说 明 只要角的终边相同, 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就相等 用 数学的语言如何表述这句话? 生: ,JB 角的终边相同, 所以正弦、 余弦、 正切值 都相同, 即s i n a= s i , c o s = c o , ta n t = t a 师 : 对 , 但这样 的关 系式无 法反 映 , 角 的关 系, 怎么改? 生: , 角的终边相同, 所以JB= 2 1 叮 + , 所 以 可以写 成 : s i n( 2 k ,t r +a)=s l n

4、 t x , C O S , ( 2 k , r r + )= C O S O L , t a n ( 2 1 r + O ) = t a n a ( 诱导公式 1 ) 师 : 很好 , 这样的一组公式就能够表 现“ 终边相 J 司的角 , J 司一三角 函数值相等” 的意思 那 好 , 前 面 的3 9 0 。 正弦值问题是否可以解决了? 生 : 可 以, s i n 3 9 0 。=s i n( 3 6 0 。+3 0 。 )=s i n 3 0 。 3 0 。 是锐角, 其三角函数值已知, 解决问题 师: 有了这组公式, 有什么作用? 生: 能够将不在( 0 , 2 ,r r ) 范围内

5、的角转化到( 0 , 2 1 T ) 范围内求解 师 : 有 了这组公 式 , 是否解决所有角求值问题? 如 : 一 詈 的 正 弦 值 是 多 少 ? ( 给学生时间, 让大家独立思考) 生 1 : 可 以 用 一 0 = 一 2 盯 + , s in ( 一 詈 ) = s in 生: 可 以 用 一 = 一 2 盯 + , s in f 一 詈 l = s in D 1 0 , ( 一 2 订 + ) = s in ,后 面 就 做 不 下 去 生 2 : 可 以 借 助 一 詈 与 詈 的 关 系 , 角 的 终 边 关 于 轴对称 师 : 一 詈 虽 然 与 的 终 边 相 同 ,

6、但 不 是 锐 角, 其 三角函 数 值不 熟悉 说明 我 们对一 詈角 转换的 方向不对 , 这个时间我们考虑 一 与哪个 锐角有联 系 一 詈 是 角 的 终 边 顺 时 针 旋 转 詈 , 与 詈 角 的 终 边 关 于 轴 对 称 ,所 以 考 虑 一 詈 与 詈 的 关 系 在 詈 角 的 终 边 上 任 取 一 点 a( x , y ) , 记 O A=r , 由三角 函 数 定 义 知 : sin 詈: 手 , c 。 s : ,ta n 詈: Y - A 点 关于 了, 点 大丁 Y _ 弋 P ,( , ,) l 轴 的 对 称 点 B 在 一 詈 角 的 终 边 上 , 易

7、 知 ( , 一 ) , O B = O A = r , 则 s in ( 一 詈 ) = = 一 手 = 一 s in 詈 , c 。 s 47 数学之友 2 0 1 5年第 8期 ( 一 詈 ) = = c 。 s 詈 , ta n ( 一 詈 ) = = 詈 一 ta n 詈 我 们 发 现 , 一 詈 与 詈 角 的 终 边 关 于 轴 对 称 , 其 正 弦值、 正切值相反, 余弦值相同 这个结论能否推广到 一 般, 终边关于 轴对称的角其三角函数值之间是否 都具有这样的特殊关系? 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 自己证明 特别的, 角 一O 与角 O t 的终边关于 轴对称, 故有 s in

8、 (一 )=一 s i n a, C O S (一O d )= C 0 5 0 , t a n (一 )=一t a n ( 诱导公 式 2 ) 师 : 这组公式 的本质反 映的是终边 具有特殊 关系 的两角, 其三角函数值之间 的关系 , 是角终边 的对称性 在其三角 函数值上的体现 , 是形 的特征用数来阐明, 数 _、 : ( ) 、 一 4 的关系用形来表现 有了这组公式 , 我们可 以将负角 转化为正角的求值问题。 师 : 两角终边的对称有关于 轴对称 , 还有什么 对称? 生 : 关于 Y 轴对称 , 关于原点对称 师 : 好 , 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终边关于 Y轴对称 的两角 , 其

9、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 系 ( 给学生 5分 钟 时 间思 考并 尝试 推 导证 明) 下略 反思: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是问题 的设计, 德国数学家康托曾说过: “ 数学领域中, 提 出问题的艺术 比解答 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 但设 计好的问题并不容易, 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 有 意义的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 目的的不同, 问题 的设计原则也应有所区别 问题 的设计应遵循形 象化抽象的数学 , 从直觉出发 , 以旧带新的原则 问题驱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将 自己的角色从数学知 识的传授者转变成课程设计者、 问题提出者、 学习 引导者、 过程促进者及成果

10、评价者等 在这种教学 过程中, 教师需要扮演一个更加活跃的角色 , 需要 营造合适的氛围, 也要提出开放式的问题 老师既 要 紧扣教学 目标 , 又要引起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能够鼓励学生从多角度、 多层 面分析考虑 问题提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的效 果, 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更多的讨论 和更深层次 的研究 48 案例中第一组诱导公式的得出, 老师提出了 5 个问题: 用数学的语言如何表述这句话?关系式无 法反映 , 角的关系, 怎么改?3 9 0 。 正弦值问题是 否可以解决 了?这组公式 , 有什么作用?有 了这组 公式, 能否解决所有角求值问题?这 5个问题言简

11、意赅, 设置有序, 逐层递进 但学生不明白老师为什 么提出这些问题, 解决问题的作用与意义, 换句话 说 , 就是提出的问题缺乏连续性 , 缺乏启发性, 缺乏 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学习, 按照老师指定 的路线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 , 学生对学习的目标缺乏 前瞻性 , 不明白自己经历 的每一步的原 因是什么, 缺 乏学习 的自主性、 独立性 , 对学生数学力的培养效果 不佳 虽然老师是在不 断的提 出问题 , 引导学生 思 考, 分析, 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问题驱动式教学还有 距离 经过讨论 , 修 正 了问题 : 已知 3 0 。 , 4 5 。 , 6 0 。 角 的三角 函数 值

12、 , 还 能求 出哪 些 角 的三 角 函数 值? 如果约定 s in 5 3 。 0 8 , 还能求出哪些角的三角函 数值?以诱导公式的作用为设置问题 的出发点,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了正余弦的 诱导公式的作用 , 对公式的呈现形式有了深刻的 认识, 完成了形来表现数, 数说明形的数形结合的 过程 能正 确运用诱 导公式 将任 意角 的三角 函数 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 并解决有关的三角函数求 值 问题 , 能通过 公式 的运 用 , 掌握 从未 知到 已知 , 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只有坚持正确 的教学指导思想 , 从整体考虑 , 从 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种教 学模式 , 才能符合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 , 实现 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 1 滕吉红, 等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在高等 数学 教学 中 的探 索 J 高 等 教育 研究 学 报, 2 01 2, 3 5 2 王嘉毅 课程与教学设计 M 北京: 高 等教育出版社, 2 0 0 6 3 刘志慧 高中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特点 及启示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 0 1 3 4 汪萍 关于课堂讲授的一个观念 J 数 学教育学报, 2 0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