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563167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口中英文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考试范围:选修一(第一、二、三四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座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A. 颁布“解负令”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C.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 设立“四百人会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财产等级制度,贵族因为特殊地位而拥有相当多的财产,其社会政治地位自然比较高,这对贵族有利;同时,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原来的出身等级制度,平民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而积累较多的财产,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虽然财产等级制仍然不平等,但是达到了梭伦的目的:既提高平民地位,又保证贵族利益,B正确。ACD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有人认为,梭伦通过改革,创立了“财权政治”。下列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证明其观点的是A. 建立“四百人会议”B. 提倡学习手工技艺C. 按收入多寡划分等级D. 颁布“解负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3、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从而创立了“财权政治”。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3.梭伦在改革中提倡公民后代学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邦技术人员迁居雅典的直接目的是A. 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B. 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C. 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D. 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问题【答案】A【解析】“学艺、技术人员”等均是和手工业直接相关的,所以材料中做法的直接目的是要促进雅典手工业的发展而非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等问题,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梭伦十年不回的主要原因是他A. 认为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 想漫游外国考察政治C. 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D. 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答案】D【解析】材料“人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梭伦改革的不满情绪,说明贵族与平民间的根本矛盾没有消除,故梭伦出走,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5、,故A错误;游历外国考察政治,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对雅典社会已彻底失望”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民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入手,即可得出“无法消除贵族与平民间的根本矛盾”的结论。5.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

6、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之法深入人心,连商鞅本人也不能置于法外,A项正确。民众并未切齿痛恨商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守旧贵族反攻倒算,而是强调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排除C。商鞅对秦国有巨大贡献,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排除D。6.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 )A. 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 贵族的势力被铲除C. 取信于民D. 改革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历史事物,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卒行其法”,可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秦国大力效仿。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

7、不能够成为主要原因,排除;B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具有片面性。进一步可知,D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古代中国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7.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的实施B. 农耕经济的繁荣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争霸战略的实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君“正度量,调轻重

8、”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8.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加速封建化进程即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是“最重要”影响,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具体的影响而非“最重要”影响,做此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字眼“最重要”影响,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9.下图是一幅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北魏满地施绣的佛说法图残片,它能说明的问题是A.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手工业特

9、别是丝织业的发展B. 孝文帝改革促成了北方人民对佛教的向往C. 佛教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D.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A【解析】“北魏、满地施绣”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反映的是北魏丝织业的发展,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化才是孝文帝改革的思想武器,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10.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 当时的北

10、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 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 冯太后的积极影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等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巩固统治的需要,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都喜欢儒家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冯太后的积极影响是原因而非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 隋唐

11、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改革。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作用12.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民族融合的潮流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主要考查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其中“这种潮流”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得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逐渐稳定。南北朝时并没有各国纷纷改革,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3.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 加重了财政负担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3、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职官制度的理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职差遣制度,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了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造成了北宋“冗官”局面的产生,加重了财政负担。故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官职差遣制度14.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

14、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A. 发展经济B. 整顿吏治C. 增强军备D. 重视律令【答案】B【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以看出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而非发展经济、增强军备、 重视律令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1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 调整官僚大

15、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特点是抑制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调整的是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不是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故B项错误;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6.梭伦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 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 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C. 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 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梭伦改革历史局限性原因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符合历史潮流,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奠定了雅迪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这是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之所以具有历史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