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62076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示或探究实验”创新与改进的课堂教学案例整合.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藏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研究物理学问题的根本方 法是观察和实验。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也是重要的内容和手 段。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实验,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 而且也是学生发现物理现象、 探究物理规律、 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 路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 初中 物理教材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疑难问题, 一直困扰着教师。根据笔者 自身的教学体会, 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 实验本身的难 度较高; 教材安排的部分实验不易操作; 相关的实验器材不足, 部分 器材的灵敏度不高; 实验者的操作技能相对不佳; 环境气候的影响 等等。为更好地培养学

2、生的观察、 操作、 分析、 概括能力, 适应素质 教育的要求, 需要教师对教材安排的相关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 教学规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 校汤金波老师说:“一个创新实验像一课珍珠, 若干大小珍珠构成美 丽的项链, 这样一堂课就是一幅夺目的艺术作品! ” 下面就初中物理 教材中的疑难实验创新与改进方式研究的课堂整合情况来谈谈笔 者的看法。 (一) 案例一: 摩擦力 “摩擦力” 是人教课标版物理八年级 (下) 第二章第三节, 教材继 重力、 弹力之后介绍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力, 也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 相关的力学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还仅仅停留在 感性认识上

3、, 是非常笼统和浮于表面的, 甚至由于前概念的影响, 认 为只有物体 “运动” 了, 才会产生摩擦力。帮助学生建构起最基本的 概念, 才能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对后续内容加深理解。教材中最主 要对滑动摩擦力进行了介绍, 以 “手推桌面” 的活动来让学生感知滑 动摩擦力的存在。然而,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此活动不容易引起学 “演示或探究实验” 创新与改进的课堂 教学案例整合 马生梅 实现学习目标, 体验到学习当中的大 乐趣。 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性, 在 轻松愉快的课堂上,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而通过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实施 “小游戏” 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

4、力措 施。这就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转变传统 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创新 游戏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挖掘学 习的潜能, 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英语 课堂中, 体验英语学习的 “大乐趣” 。 参考文献: 1孟凡娟.论游戏在高中英语课堂上 的运用 J .英语教师, 2015, 09 (05) : 83-84+97. 2胡玉珊.让英语走出课堂让游戏走 进英语英语词汇游戏教学法 探索 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S1 (06) :69-71. 3郭小江.高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模 式探究 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 03 (07) :

5、157-158. 4胡海波.浅谈高中生英语学习兴趣 的激发J .赤子(中旬), 2014, 03 (10) :85. 5陈佳.以笑促效, 打造高效的高中英 语课堂 J .学周刊, 2014, 31 (13) : 126-127. 6刘慧玲.游戏与任务在英语课堂中的运 用 J .海外英语, 2010, 03 ( 16 ) :73+81. 作者单位: 西藏拉萨中学 责任编辑: 胡萍 46 20177期 教学研究 生的兴趣, 往往就直接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并 且对静摩擦和滚动摩擦只字不提, 可是, 在课文的结 尾处学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知识部分, 又要学生 总结出 “滚动摩擦比滑动小” 的结论。由

6、于前面没有 相应的知识铺垫, 使得学生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 造 成知识衔接的断层。因此,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拓展, 可以次要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首先, 学生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对原有实验 进行补充。 活动一: 结合实际, 抛出问题, 引发思考。西藏 地处于青藏高原, 山脉绵延不绝, 很多高速公路修在 长下坡路段, 为预防高速行驶的汽车因刹车失灵而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在一些特殊路段专门设计了 “避 险车道” , 该车道是一段沿行驶方向的向上斜坡, 坡 道上铺有厚厚的碎石。从物理学角度分析, 这些碎 石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也为学生 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埋

7、下伏笔。 活动二: 伙伴互助, 亲自尝试, 体验感悟。将两 本书一页一页的交叉叠加 (课前准备) , 两个伙伴分 别抓住书的边缘向两边拉, 试一试能拉开吗?这相 比简单的让学生用手沿着桌子推或者拉来感受摩擦 力 (教材中的活动) , 更能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激发他 们的探究欲望, 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摩擦力的大 小, 为后续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做了铺垫。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总结出两个活动的共同 点: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一个物体要运动, 另一个 物体阻碍它运动。教师就可以顺利帮助学生实现感 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概 念。这两个例子都具备一个共同的能力培养的功 能: 培养学生

8、分析概括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 于发现这些生长点, 适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教 学。 活动三: 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的认识。设定情景: 让学生站在一较陡的斜面上, 让学生感悟静摩擦现 象; 学生体验滚铁环, 感知滚动摩擦现象。通过对知 识的扩展教学, 使学生初步构建起静摩擦和滑动摩 擦的概念, 提高学生对身边出现的现象的分析和解 释能力。 其次, 教材中对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的 安排, 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拉动木块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木块间断停顿 的现象, 不能保证其匀速直线运动, 无法得到拉力的 大小就是摩擦力的大小。所以针对这种现象, 对该 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具体方法是: 将弹

9、簧测力计 的拉环一端固定, 挂钩的一端挂在木块上, 在装置的 下方放一个足够长的木板 (木板正反两面粗糙程度 不同) , 拉动长木板,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滑 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保证了木块 相对于长木板在做滑动摩擦, 但相对与桌面是静止 的, 所以, 木块受到一对平衡力, 即拉力的大小等于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的改进, 也保证了 “探究影 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的顺利开展。 最后, 在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的环 节中, 可以引导学生从前面整理的实例中, 进行大胆 充分的猜想, 进行归纳整理, 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该实验中除了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以 外

10、, 另一个困难之处是: 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滑动 摩擦力的影响, 其传统做法将接触面改为木板、 棉 布、 毛巾。对此笔者存在疑义, 究竟是接触面的粗糙 程度不同造成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还是材料不同 导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不同呢?针对这个问题, 笔 者对此环节进行了改进, 就是用同一个长木板, 但其 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同, 就克服了材料这一影响 因素。在解决了上述问题后, 可以引进两个拓展性 实验, 一个是: 接触面积的不同是否对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有影响?第二个是: 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孰大 孰小的实验。第一个实验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变量 的方法, 较容易完成; 第二个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一 个小车,

11、 小组合作, 理解教师提供帮助的目的, 自主 完成, 这样就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简单机械的纯 47 西藏教育 知识性的记忆,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也 可以将物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带到学生的学习 过程中。 (二) 案例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 物理 (上) 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是在讲解了透镜的 基本知识和了解了凸透镜的应用之后, 进行的一次 重要探究活动。但是,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验 能力, 加上实验本身具有较高的要求, 实验很难较顺 利地完成, 所以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重新进行改进 整合。 第一, 改变光源, 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

12、烛。使 用蜡烛的不足之处: 烛焰所成的实像能轻易观察到 上下相反, 却不能发现像也是左右相反的; 蜡烛在 燃烧过程中不断变短, 需要不断调整烛焰、 透镜和 光屏的高度; 烛焰容易受空气流动的影响而晃动; 蜡烛燃烧发出浓烈的气味, 还容易烫伤学生, 存在 安全隐患。基于这些原因, 需要对光源进行改进。 在一个小盒子上挖掉一个呈F 形状的缺口, 用透明 纸黏住, 盒中安装好二极管, 将二极管串(并) 联接 上开关和电源, 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 成像 更稳定, 又能很清晰的观察到成倒立的实像时, 像 不仅是上下相反, 而且左右也是相反的, 顺势突破 了一个学生的认知难点。 第二, 改进光屏。在

13、探究过程中, 学生往往心中 会存有一个疑问: 在某一个范围内, 像相对于物在变 小, 但变小的像并不是都一样小, 这又有什么规律 呢?而且, 像的大小也只是目测, 不够准确。为了更 准确地确定像的大小, 以及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出 “物 近像远像变大” 的规律, 可以在光屏上标注出等间距 的刻度线, 在实验表格的设计上, 记录 “大小” 一栏上 可以加上对像占用格数的记录, 方便了观察、 比较和 记录像的大小。此处对实验的改进, 不仅帮助学生 轻松找到了等大的像及像的位置, 也帮助学生克服 了一个教学难点, 构建 “透镜成像规律” 的知识体系。 第三, 改进光具座。原有光具座的零刻度的位 置在最左

14、端, 一次实验, 物距和像距的得出要进行两 次减法运算。对此做了这样的改进, 把标尺的零刻 度线定在标尺中间, 向左向右标出刻度值, 从中间向 两边逐渐增大, 实验过程中不经任何运算, 直接从刻 度尺上读出物距和像距。此实验的改进过程不仅减 小了读数造成的误差, 而且节省了时间, 有利于学生 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科学探究上。 在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的实验教学通过以 上一系列的实验改进, 不仅克服了课本对本实验安 排的缺陷, 改变教师由于实验的难度, 不做任何探 究, 先入为主的告诉学生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再让学 生去验证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去探究, 去研究规律的体验。通过实验的改

15、进和创新, 学生 可以通过实验的探究过程, 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而且提高了实验观察、 分析能力, 对培养学生终身学 习的思想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 笔者简单的梳理了一下自 己对初中物理疑难实验教学的创新改进的理念的理 解, 创新实验摒弃了串讲知识点、 大量刷习题的传统 教学法。通过创新和改进的实验相对教材的安排是 更有效和适合学生情况的。一方面, 改进疑难实验, 不仅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 是课堂整合的前提, 更 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 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经 之路。另一方面, 改进疑难实验, 势必对学生知识的 学习、 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也将大大提高, 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 展。因此, 做好初中物理疑难实验教学的创新和改 进至关重要; 也可以说热爱物理、 学好物理, 从怀疑 开始、 从创新开始、 从实验开始。 本文获20162017年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论 文大赛一等奖。 作者单位: 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中学 责任编辑: 胡萍 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