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606800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中考语文-专题-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试题(含解析) 作者: 日期:2 专题10 现代文阅读之记叙文阅读解读考点知识点名师点睛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包括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法,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学生了解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的分类,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

2、写作手法以及修辞的作用。2年中考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龙岩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无 题席慕容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

3、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然后,她就说:“妈妈,带我去蒙古。”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

4、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

5、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2)慈儿

6、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3)根据提示,品析语言。(9分)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4分)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5分)(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6分)链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答案】(1)(3分)示例一:“我”的

7、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2)(4分)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3)(9分)(4分)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爆发的情状,(2分)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5分)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2分)形象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

8、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2分)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4)(6分)“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3分)“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老去。(3分)(意思答对即可)【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根据问题在文中找到“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一情节,体会“妈妈”所说的一段话,从“蒙古”与“妈妈”的关系,与“妈妈的乡愁”的关系方面来概括作答。

9、【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两句的赏析要围绕表现“乡愁”这个中心内容,点明句子所用的比拟手法和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方法,分析所表达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使用“形象”“生动”等评价语。【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先根据文中内容了解“我”“慈儿”“父亲”各在异地,却有着共同的“乡愁”,从这种“乡愁”永

10、不磨灭并潜滋暗长这个角度来分析诗中把“乡愁”比喻成一棵树形象的表达。【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2015届广西柳州中考)(共16分)温暖心窝的话语包利民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当

11、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

12、到别的城市去了!”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

13、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4、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4分)(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的语句。(3分)(4)结合全文,说说第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答案】(1)王老师不满意我的作文,把它撕掉了(2分);林老师则以王老师的口吻给我写了肯定勉励的话(2分)。(2)三次“濡湿”所包含的感情不相同(1分);第一次“濡湿”体现“我”因被老师肯定认同二喜悦、高兴的心情(1分);第二次“濡湿”体现“我”对孩子们的留恋(或离开孩子们而感到内疚)(1分);第三次“濡湿”体现“我”在

15、知道真相后的震撼,感激(1分)。(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话语的美好和温暖(1分),表达出“我”永远回味,永远为之感动的心理(1分)。(或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温暖人的话语(1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永久的回味(1分)。)(4)这一段的作用是揭开事情真相,突出林老师的师德和爱心(1分),也解开前文的悬念,回应前文的伏笔(1分);林老师用巧妙的方式来维护学生尊严和勉励学生进步,她是一位善良、智慧、教育有方、理解尊重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好老师。【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是梳理信息题。阅读全文,找到作者三次写“我”的眼睛“濡湿”的段落即第四段、第七段、第十段,根据具体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