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5606355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推荐书目: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安意如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

2、,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

3、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

4、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

5、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

6、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从第段中找答案,分两条概述。(4分)自由、单纯而天真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6分)(1)第段“灵感

7、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3分)(1)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3分)(2)第段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库泊的话“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结合全段,谈谈引文在此段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力?(3分)(2)说明诗经反映的是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现代人却远离了那种生活和情感。(3分)。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既呼应标题,又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增加文章诗味和意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极具感染力(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

8、分,每点意思要点有即可。)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 D )(4分)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B第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睢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C第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讽刺和

9、厌恶之情。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斧头”等。(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讽刺和厌恶”言之过重;E并不是晦涩,而是形象和诗意盎然)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4

10、题。美丽的诗经 鲍鹏山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11、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诗经与我

12、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

13、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能被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或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地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很煞文学的风景。 1作者说诗经“一直不肯降

14、为历史”,下列不属于其判断理由的一项是(3分)( B )A诗经本来是表达“愿望”而不是描述“历史”的。B诗经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C诗经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今天还影响着我们。D诗经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A、C、D三项扣住诗经的文学特征,说明其“一直不肯降为历史”,B项反映的是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3分)2对文章最后一段“一位绝世佳人”的作用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D )A用“绝世佳人”作比,形象地论证“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B用以说明真正的文学欣赏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

15、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C说明学术化的文学研究追求的是世俗的好处,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D说明诗经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美而不是其他外在的东西,种种学术上的疑问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A与“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不存在直接论证关系;B原文是“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可能”表示并未十分肯定;C原文是“怀疑”它有这样的用心,“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不是“绝世佳人”的作用)(3分)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B )A这是一篇洋溢着学者气息的文艺评论,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并由此揭开了诗经的神秘面纱。B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诗经产生的过程,给读者以历史感、真实感。C与“诗云”相提并论的“子曰”,指的应该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著作已经被历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