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06273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知识测试题(含标准答案)(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学科概要分值及考情分析本科目在中医执业考试中,分值比例约为6%左右,平均每年分数占到40分左右,中医助理每年分数20分左右。在中西医结合执业考试中,分值比例约为4.5%左右,平均每年分数占到27分左右,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笔试考试平均每年分数占到13分左右。各单元节基本上都会有考题出现,其中重点考查的章节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第一节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二、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

2、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具有统一性。【例题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与人体阴阳相应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有机整体E.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正确答案E第二节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

3、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

4、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由于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只能反映疾病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故中医学在辨识证候时,要求同时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向,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

5、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例题解析】因中气下陷所致的脱肛及子宫下垂,都可以用升提中气法治疗,此属于A.因人制宜 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 D.审因论治 E.虚则补之正确答案C中医学“证”的概念是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正确答案E同病异治的实质是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E.病同治同正确答案B精气学说细目一 精气学说的概念

6、1.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2.气的概念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

7、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原子 B.电子 C.物质 D.精气 E.神气 正确答案D精气的运动形式是()A.气机 B.气化C.气滞D.气脱E.气郁 正确答案A阴阳学说第一节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

8、属于阴。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三是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第二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

9、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表现: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

10、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年人“昼不精,夜不瞑”,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如果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四、阴阳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五、阴阳的消长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

11、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长4种形式;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长4种形式。 六、阴阳的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七、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

12、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第三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

13、四肢内侧为阴。(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上肺阳肃降阳中之阴的少阴 心推动阳中之阳的太阳 中脾阴中之至阴 下肝阴升发阴中之阳的少阳 肾封藏阴中之阴的太阴 2.经络系统的阴阳属性:(1)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

14、阴经。(2)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素问调经论)。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燥邪属阴。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三、在疾病诊断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