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604664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筝》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风筝》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风筝》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风筝》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风筝》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筝》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筝》教学导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筝教案 作者: 日期:9 三 风筝教学设计原子能中学 刘占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字的音与形,理解词语含义,了解作者简要情况; 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能整体感知文意,了解文章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借助联想多角度有创意地分析理解文章中心(二).方法与过程:质疑法,启发式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阅读感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亲情的可贵,珍惜亲情;学习鲁迅先生勇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品质,懂得待人宽容;了解科学对社会的意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亲情之可贵。(二).难点:理解“精神虐杀”的深层含义,多角度探究文章主旨;了解景物描写的

2、作用。三教学突破:质疑法与讨论探究结合,两节课分别以概括理解文意、探究“精神虐杀”含义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依据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可了解一些作者的情况。教师查找资料,对与课文有关的信息做多方面了解,深入阅读理解文章,制作课件。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初步阅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了解文章大意。二情境设置(导语)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是早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开我国白话文学之先河、创现代杂文创作之先例,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就是倍受人们尊敬爱戴的鲁迅先生,现在我们就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伟人。请学生发

3、言介绍,(教师对其发言给予表扬)教师投影,从生活经历、思想态度和文学创作三个方面简要补充介绍。导入: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三检查预习 171汉字音形 蟹 xi 诀 ju 蕾 li 堪 kn 恶 w 鄙 b 什 sh 瞒 mn 掷 zh 惩 chn 虐 n 堕 du 2词语理解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形容风筝的粗陋、不起眼。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惊惶:惊慌。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3操作:教师投影出示练习,并组织提问、强调,学生自主、独立完成练习。四初步分析、整体感知(一). 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 教师活动:

4、布置朗读任务尽可能细致的了解文章内容,为下来的复述课文做准备;以提问朗读(文中回忆部分)和齐读(文中现实部分)综合运用的方式组织朗读文章。 学生活动:朗读文章,熟悉文章内容,了解事件经过。(二)复述课文,对情节形成条理性认识教师活动:提问个别学生复述课文,表扬复述中的闪光点。学生活动:回顾全文,组织语言,在口头或心中完成复述任务。(三)初步分析,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旨教师活动:投影出示“探究思考一”,指导学生依据问题速读文章,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必要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活动:读清题意,结合探究练习速读文章,独立思考,形成个人理解后组内讨论、探究,形成共同意见师生互动:以探究练习为序

5、教师组织探究讨论,学生各组派代表发言,意见存在分歧时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必要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最后明确答案。期间教师穿插板书,辅助学生感悟文章主旨。(“探究思考一”及参考答案:(1).本文写了什么人物 、什么事件、什么景色、什么心情?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人物:“我”与弟弟;事件:对少年时的一次“精神虐杀”及中年 18时“我”祈求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二事的回忆;景色:少时故乡温和的春色,中年时异地肃杀的严冬;心情:“我”对弟弟的愧疚和无法获得宽恕的沉重,弟弟风筝被毁时的绝望,中年谈话时的冷漠。(2).文中景色描写对体现人物心情有什么作用?温和的春色衬托肃杀的严冬,烘托了人物愧疚、无

6、奈、沉重的心情。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回忆了自己少时所做的一件“精神虐杀”的事和中年后无法补过的经历,抒发了愧疚和沉重的心情,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教师总结: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教师活动:投影出示“探究思考二”,指导学生从时间角度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文章,自主探究思考,发言,明确。 (“探究思考二”及参考答案:本文作者的叙事思路是什么?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按“现实回忆现实”的思路叙事,结构为总分总结构。)(四)拓展练习及参考答案(学生独立完成后组内讨论,最后明确。) (1).如何理解第一自然段“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北

7、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空中就有了“一二风筝浮动”,这令我惊异,我由此想起了少时精神虐杀的事,心中怀着深深的愧疚和无法补救的沉痛,所以悲哀。这为下文打下伏笔。) (2).第八自然段中“而我的心很沉重”与第十一自然段中“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两个“沉重”有何不同? (第一个“沉重”主要是为自己少时犯下的“精神虐杀”的错误而愧疚,第二个“沉重”除此之外,还有未能获得弟弟宽恕而无奈、悲哀之意。)(五).学习小结学生总结:学生自主小结本课所学内容,选一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能够真诚的为少时所犯错误反省、补过,这是一种多么光辉的美德,所以,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年一定要

8、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自省、知错就改。(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和练习”二、三题。 (2).预习思考“精神虐杀”的深刻含义。19附: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人物 事件 景色 心情 中心 嫌恶风筝 精神虐杀 故乡春色 愧疚 我 回忆过去经历 祈求宽恕 补过无方 温和 沉重 抒发懊悔之情 喜欢风筝 制作被毁 异地冬季 绝望弟弟 追寻兄弟亲情全然忘却 无怨的恕 肃杀 冷漠 第二课时一情景设置:教师提问:文中被作者称为“精神虐杀”的 是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作者少时折毁了弟弟的风筝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这是一件大事,还是一件小事?学生回答:应该算一件小事。教师再问:能称得上“虐杀”的应是大事还是小事

9、学生回答:当然是大事。教师设疑:那么文中的事就不能称为“虐杀”。生活中鲁迅是否如此“虐杀”弟弟呢,我们来看一看文中被虐的周建人和作者的二弟周作人是怎么说的。投影出示资料(见后文“附”中的材料。)教师追问:既然生活中作者并没有如此虐待弟弟,那为什么作者却严肃的称折毁风筝为“精神虐杀”呢?这四个字中一定包含了作者借题发挥的较为隐晦和深刻的含义。那这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激发兴趣,导入:今天,我们共同的任务是挖掘出这四个字下面的深刻含义。二品读分析、研讨探究 20(一).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二).教师板书“精神虐杀”四字,并宣布以此作为切入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分析,以理解文章丰富的思

10、想内涵。(三)分析探究第一步,教师投影出示“探究思考一”,提问:为何作者称此次行为为“虐杀”,“虐”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来分析。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三四自然段,独立思考,然后组内研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根据情况,可做启发引导从虐人者与被虐者两个方面来分析。最后明确。(“探究思考一”参考答案:从虐人者角度看:一,态度无理专制。自己“向来不爱放风筝”,“嫌恶它”,便视弟弟的行为是“笑柄”,是“可鄙的”。“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便毁坏了他的风筝。二,行为粗暴。“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不顾及被虐者的感受。“傲然走出”,“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

11、,也没有留心。”从被虐者角度看:一, 喜欢风筝。“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了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二,制作辛苦、隐蔽。“多日不很看见他了”,“在后园拾枯竹”,在“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的“尘封的什物堆中”,“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 三,风筝细致精美,几近完成。“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四,神态行为。“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索着”,敌不过我,“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教师总结:“杀”已很残忍,“

12、虐杀”就更令人心惊了,作者称其行为为虐杀,这既突出了虐人者的罪过,又突出了被虐者的不幸。第二步,教师投影出示“探究思考二”,提问:作者折毁的是风筝,可他为何称它是精神上的虐杀,此处的“精神”是指什么? 学生组内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组织讨论,根据情况可给予一定的启发发挥想象力,思考 21弟弟失去的除了风筝,还有什么?(“探究练习二”的参考答案这里的精神是指儿童的快乐、兴趣、爱好、理想)第三步,教师投影出示“探究思考三”少年时,作者为何要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教师提问:中年后作者对“精神虐杀”一事充满了自责和愧疚,可少时为何要那么做?用文章原文语句回答。学生从原文中筛选、提取信息,独立回答。(“探究思考三”参考答案:“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玩艺儿。”)教师提醒学生,这说明“我”是出于好意,想让弟弟有出息才来管教他,尽哥哥的义务。教师再问:作者当初为何会这么想?学生思考回答:是父母告述他的、是老师教育他的、当时人们都这么看教师总结:是传统的认识和思想影响了“我”,使“我”做了错事。所以,对弟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第四步,教师投影“探究思考四”,追问:中年后作者认识到自己错误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学生自行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