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59944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学导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教案 作者: 日期:2 第二单元一、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以“月是故乡明”为专题进行编排的,两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组成。本组选编的内容都是描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古诗词三首中,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梅花魂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把他的相思寄托在梅花身上,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矢志不渝的眷恋;桂花雨写作者对童年的摇花乐的美好回忆和深深的怀念;

2、小桥流水人家则深情地写了留在记忆中的美好的故乡生活。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体会不会深刻,但可以通过读书来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和挚爱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作者感情表达的方式方法。在读书品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三、教学目标:1认识20个生字,会写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幽芳、漂泊、唯独、顿时、迷人、至少”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四、课前准备:1 搜集名人思念家乡的故事。2 制作教学课件。五、课时安排 ;5.古诗词三首 26.梅花魂 27.桂花雨 18.小桥流水人家 1口语交际

3、习作二 3回顾拓展二 2单元测试 25古诗词两首一、学习目标: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6、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7、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二、学习重点: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

4、想感情。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三、学习准备: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1、谈话: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到过或没到过)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简介环境。2、板书诗题:泊船瓜洲-王安石,生读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因为“泊”字是多音字) 3、同学们,你们喜欢“瓜洲”的风景吗?你们喜欢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千古绝唱的诗吗?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二、展示学习成果(一)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

5、照我还中的间、重、还三字的读音”。3、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每个诗句的意思。4、指名回答。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二)1、重点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会作者用“绿”字的准确。2、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指导把“绿”字读好。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4、小组之间互读、练说。5、小组代表发言。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全班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奇丽风光。这种“绿”

6、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10、是呀,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三、激发知识冲突: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

7、名答)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3、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4、引导学生从“一水间” “只隔数重山” “又” “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5、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四、拓展延伸知识1、“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思念呀!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吧!2、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诗人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

8、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3、同学们,你们继续说说有关思乡的诗词吧! 第二课时一、提出学习目标(一)1、齐诵读泊船瓜洲。2、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二)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小组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

9、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二、展示学习成果(一)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1

10、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二) 1、学生任选一首诗进行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三)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

11、句子。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写。五感情升华三、激发知识冲突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3、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再收集一首填在末尾。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题目 作者 背景思

12、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追问明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倾诉心声四、拓展延伸知识1、说说课外的思乡的诗词2、说说王安石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王安石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秋思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倾诉心声作业设计:一、读拼音写汉字。lu yn y sh jin pn wn zhn(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行人(xn hn) 数重山(sh sh; chn zhn )还乡(hun hi) 一水间(jin jin) 风一更(n n)三、辨字组词。瓜( ) 夏( ) 帐( ) 问( )爪( ) 复( ) 账( ) 间( )临( ) 伴( ) 匆( ) 落( )监( ) 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