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amp#183;侍坐章》教学案例.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8858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amp#183;侍坐章》教学案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语&amp#183;侍坐章》教学案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amp#183;侍坐章》教学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amp#183;侍坐章》教学案例.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实 用 案 例 鲍 l ,匕 艳 五 I , 口 侍 坐 C 早 教 学 安 束 例 誓 曩 墨 鏊 SHl Yo NGANLl 0 8 4综 合 天 地 2 0 1 2 0 1 【 案例背景l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为文 言文的魅力所折服,精准的用词、简 练的行文、深邃的思想、 恢弘的气势 常常让我情不自禁沉醉其中。但在教 学时我发现,学生对于文言文有着和 我截然不同的态度,学生不爱学文言 文, 认为文言文很难学,这是一个不 争的事实。 细细想来 , 我也很能理解学生的 这些想法。学生从小到大是在白话文 的环境下成长的, 他们听到的、 看到 的都是白话文。随着网络的普及,他 们对新兴的与

2、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语 言更敏感, 更容易接受。现在中专学 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 能力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如何提高 他们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改变文言文 教学的效果是一件十分棘手和令人苦 恼的事情, 教学中常会陷入 “ 山重水 复疑无路”的境地。近年来在文言文 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任务驱动型 教学方法, 有时就感受到了 “ 柳暗花 明又一村”的欣喜。 【 案例描述】 随着期末的临近,语文教学内容 也进入了文言文单元。在准备 子 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这课 的时候,我的眼前就浮现出这样的场 景: 课堂上,老师费力地讲,学生茫 然地听,气氛沉闷。这样的场景在不 少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出

3、现过,也包括 我的。怎么办?是重蹈覆辙还是做个 改变?我在心里做了一个选择。 设计任务阶段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 坐是中职一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的一 篇古文 , 2 课时完成教学。在上这篇 课文之前, 我根据教材内容 、 学生情 况、教学目 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开发 生成 ,将教学 目标转化为一个个任 务 ,包括: 单一任务:搜集资料, 整理出关 于孔子和 沦语的介绍; 课前通读 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读 音问题,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做记号。 梯次任务 : 能够把握本文的主要 内容, 说出四位弟子各自的志向;能 够从四人的回答中去把握各 自的人物 性格 ;孔子是如何看待弟子的志

4、向 的? 综合任务: 你是如何看待孑 L 子的 治国理想的?你的理想是什么? 展示、 完成任务阶段 单一任务的解决过程没有遇到过 多的障碍。 借助课文注释和学校语文 教研室编写的校本教材 (馄 音 ,学 生对孔子、 论语已经较为了解, 通过竞答奖励的方式来让学生背诵孔 子的经典名言效果也很不错。在检查 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时,我根据任 务的难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 成,这样既顾及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 需求,同时也考察了不同层次学生的 能力和态度。 梯次任务的展示完成阶段我采用 了 “ 情景模拟法” 。我扮演孔子的角 色,负责 “ 问志” ,每-4 , 组代表一 个弟子,负责 “ 言志” 。为了

5、让学生 进入情景,我要求学生体会一下各人 回答时的语气语调,做了一次分角色 朗读。读完之后,师生问答开始了。 我趁热打铁说: “ 现在请你就把自己 当成子路,冉有,公西华或曾皙,回 想一下刚才自己的回答,为什么会这 样讲 ,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吗? ”分演 子路那组的一个学生就首先说 : “ 子 路是个性格急率的人,老师问完他第 一 个回答。 率尔这个词说明了这 一 点。 ”我莞尔一笑说: “ 看来子路 的性格传染了你” 。学生们都笑起来 了。在这位学生的带动下,其他三组 都不甘示弱者站起来回答问题。冉有 很谦虚、 公西华很含蓄, 这两点学生 很快能分析出。前三人的政治理想 “ 强国” 、 “ 富

6、民” 、 “ 礼教”也很快 就提炼出来。难点集中在了曾皙身 上。他的回答的确 “ 异乎三子者之 撰” ,好像有些答非所问了,该如何 理解他的志向呢?班级里出现了冷 场,但我不着急回答, 要给学生思考 的时间。过了一会儿, 有个学生小声 地说 “ 去春游很开心的, 他想过上无 忧无虑的生活。 ”我顺势追问: “ 什 么样的社会才会让人们过着这样的生 活呢? ”立马有人说 了 “ 天下太平 , 才能安居乐业。 ”挺机灵的学生,我 心里暗自赞叹。接着再问: “ 当时他 们所处的时代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 “ 当然没有”学生齐声回答。 “ 那这 样的生活存在于哪里? ”学生经我这 一 问,思路打开了,

7、 理解了这是一种 理想的境界。有人还打趣地说,是陶 渊明笔下的 “ 世外桃源” 。我也生发 开去,告诉学生,追求这样一种理想 中的大同世界不仅仅是孔子,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近代英国空 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的乌托邦都是 人类对美好的、人人平等的、没有压 迫的世界的向往。 难关攻克后,学生们又将注意力 放在了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孔子评 志。这个部分让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个 错觉, 就是孔子会厚此薄彼,他嘲笑 子路, 夸奖冉有,力推公西华,最认 同曾皙。孔子评志也是本文的另一个 难点,没有教师的提点,学生是难以 理解的。于是我开门见山告诉学生对 “ 为国以礼”这句话的理解是关键 , 但另一方面,

8、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了 对孔子礼学思想的一个较深层次的理 解,我认为课堂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必 要向学生做过多过深的解释,所 以, 我简略分析了孔子对四弟子所说的 “ 志”都是肯定的, 没有厚此薄彼的 倾向,他的 “ 哂由” 、 “ 与点”和文 末的两问两答都是从 “ 礼”的角度来 评判的。孔子不仅是在启发弟子们 “ 言志”, 而且是在用一条标尺来审 视弟子们的 “ 言志”, 这条标尺就 是 “ 礼教” 。在孔子看来, 谈治理国 政, 就要讲礼治。子路的发言美中 不足的是没有涉及这方面 的内容, 而且言词中缺乏礼让、谦逊的态度, 所以笑了笑。曾皙的一番述志言词, 最符合孔子礼教的尺度, 所以喟然 赞

9、叹。至于冉有和公西华, 谈的也是 治国安邦的志向, 但因为他们都谈到 了礼,也是深得孔子之意。 综合任务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 能力,它融材料的收集和处理、问题 的分析和概括、文字的组织和表达于 一 体。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 ,由于 受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 孔子的理想很难有一个明晰的表述, 总体回答效果不太理想。但在谈及自 己的理想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说上 几句,而且大都比较切合实际。 任务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完成 任务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 和教师的及时点评是十分必要的。在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口头评价和 记实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生的 回答,我立刻进行点评,

10、以表扬和鼓 励为主。对于抽查、提问、竞赛,我 采用课代表记分方式来体现他们平时 的努力。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 评一般难以在课堂上实时体现,我采 用了每课一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 时间进行交流、总结和反思。 归纳总结阶段 一 节课或一单元结束时的教师的 归纳总结也是必要的。通过这个环 节。我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 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 问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 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 构。如文言文单元结束后,引导学生 将出现在若干篇课文里的同一个字词 找出,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引导学生 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总之,教师要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中起 到重要

11、的引导作用。 【 案例反思】 “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 法 , 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 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 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 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 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 生都能根据 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 出方案、解决问题。 “ 任务驱动型” 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环 节: 教学分析任务设计任务 展示任务完成效果评价 任务归总,这几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 课上体现,也可以在一个完整的教学 单元上体现。 实 用 案 例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任务 驱动型课堂教

12、学的优势在于:任务明 确、目标设定,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 自 主学习,减少了依赖老师的懒散思 想;成功完成任务后能有效提高学生 的自 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任务 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建 构新知识的过程,因而有助于学生学 习策略的形成; 任务完成过程需要收 集信息、分析比较 、总结交流,团队 合作也必不可少,因此对学生的研究 性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自我管 理能力也是有一定培养的。同时教学 中也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的学习动 机、自 我约束力对任务的完成有较大 影响 ,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级分化现 象; 学生受自身能力限制 ,在对任务 的理解、 任务的分析和

13、完成过程中会 遇到一定的障碍,教师并不能够做到 有针对性的一一指导; 很部分学生在 学习上仍习惯于老师的传授为主,不 习惯自主完成任务。 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活 力显著增强, 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 性;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明显增多, 课 堂生成考验和锻炼着教师智慧;培养 了课堂的民主氛围,师生的共同探讨 也拉进了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对教 师的教学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在运用 过程中,我也感到任务设计有一定难 度,如任务设计中内容的确定,难度 的把握,任务链的坡度;同时一个既 有利于过程又有利于结果的任务评价 体系的建立是个难点;课堂教学时间 不充分,因为课堂上要做到既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完成任务,又要保证正常 的教学进度,难度真是不小。 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 万能的,任何一次课堂都不会是完美 的。正是因为有不足, 有缺憾,我们 才更有不断努力的价值和动力。 “ 山 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困惑与欣喜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教学生 涯。 鼋 鲍 艳 师。 y 5 删 一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