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588408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九江市双峰小学 张娟数学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这又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

2、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而富于实用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一、立足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通过学生听比较了解、熟悉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

3、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商场超市购物,并请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一起帮助解决。这里展示的是学生A的购物小票:联盛超市欢迎惠顾日期流水号 款机号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钢笔 20.6 1 20.6笔记本 5.9 1 5.9牙膏 3.2 1 3.2香皂 4.2 1 4.2应收 33.9 优惠 0实收 40 找零 6.1钱款当面核对!质量问题,凭当日小票退换学生A提出的问题是:(1)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2)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同学们请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随着学生A的提问,各个小组积极活动起来,同学们首先列出了算式:20

4、.6+5.9 4.2-3.2“看到这张购物票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思维马上又活跃起来。学生B:我想计算一下四种物品的价钱是不是与计算机算出的钱正好相等?请大家一起来算一算。学生C:我想帮同学A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找的钱对不对。随着提问、回答,黑板上出现了不同的算式,同学们各自讲出了算式的道理。同学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的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又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

5、要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每天上学到校需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能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二、走近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为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1、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6、、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引出“循环小数”概念时,可以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一起拍打|xxx|的节奏,拍手的过程中,教师突然示意“停下”,发出感叹:同学们真聪明,拍打的节奏整齐又动听,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按照|xxx|这样的节奏依次不断的重复地拍,所以拍得整齐又动听。数学上有一种很美的数,也像打节奏那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建立循环小数的概念,经过拍打节奏来感知,

7、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概念,生活中的一些循环现象。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太阳的东升西落等现象。这样,学生们会感受到抽象、枯燥的数学与他们是那么的接近,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

8、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你觉得怎样付更快?这里,教师赋予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返回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

9、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1元钱可以买什么?让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教学中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价格,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模拟商场购物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巩固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进率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

10、5支40元”,并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也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懂得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数学不是空中楼阁,只有服务于生活,才体现出无与伦比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新课标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