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改造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5768 上传时间:2017-05-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的改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案的改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案的改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案的改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案的改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的改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的改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案的改造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 (以及由问题而发生”惊异” ) 。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设计” )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 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教学研究的旅程。只是在”问题-设计- 行动-反思”的过程中,教学”问题”如何经由”教学设计”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行动”如何经由”教学反思”而成为反思性实践?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将涉及到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精神以及基本的操作方式。 一、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校本教学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

2、都构成研究”课题” ,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问题) ,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 强调对 ”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 ”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 ;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 。 强调对 ”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也暗示了校本教学研究不是”随意2性问题解决” 。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

3、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 ,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 (设计)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就算不上研究。 强调对 ”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使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意识”与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区分开来。不过,这也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 ,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 。 ”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 ”自下而不上” ,不善于在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设计、追究的”研究课题” 。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

4、学问题虽然不断地被解决,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 ”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只热衷于”热点问题” 、 ”宏大问题” , ”自上而不下” ,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 。满足于”大问题” 、 ”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大量地、随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的问题” 。教师一旦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想方设法”(设计)却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可能转化为课题。 二、设计:选择何种”有

5、效教学”的理念? 3在确认了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个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澄清的是”设计”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 ”设计”对于教师并不陌生,教师一直在与”设计”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等。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 (即备课)所形成的方案即教师的”教案” 。校本教学研究意义上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但它实际上离不开教师日常的、具体的、以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为单位的”教学设计” 。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意味着教师发现某个值得追究、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中寻找和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6、” 。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的”设计”在很多时候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更强调对”问题”保持某种追踪(持续地关注) 。 不过, ”设计”与其说是个体化的”备课” 、 ”写教案” ,毋宁说是具有合作意义的(不是形式化的) ”集体备课”和”说课” 。当教师在集体备课、说课中根据某种”有效的教学理?quot;(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时,校本教学研究中的”设计”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 (备课)就成为一件事情而非两件事情。这正是”教学即研究”口号的本意。 就此而言,校本教学研究是以自己的方式强化了”教学设计”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

7、术学备受关注的问题。遗憾的是,不少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著述局限于”教学技术” 、 ”4教学流程”的解释,而对与之相关的”有效教学”的前提性理念却关注不够。 在校本教学研究中, ”设计”固然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确定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流?quot;,它更强调某种”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有效教学”的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比如教师如何理解”学习即主动建构” 、 ”教育即生活” 、 ”主动参与” 、 ”有意义接受学习”等教学理念,将决定该教师选择何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当校本教学研究强调”有效教学”理念对于”设计”的重

8、要性时,也许容易使人认为它也带有”理论阅读” 、 ”自上而下”的性质。确实,校本教学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阅读” (理论阅读是一种间接的对话) 。真正的校本教学研究有时候并不容易简单地区分究竟?quot;自上而下的研究 ”还是”自下而上的研究” ,毋宁说,它意在打通两种原本不该人为地分开、阻隔的研究道路。 三、行动:执行还是再创造? “行动 ”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践。如果校本教学研究所”设计”的方案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那么,接下来的”行动”既包括教师的”上课” ,也包括相关的合作者的”听课

9、” (即一般所谓的”集体听课” ,此时教师的”上课”被转化为”5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 ) 。 就教师的”上课”而言, ”行动”不仅意味着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事?quot;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具体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 听课”的合作者(教师同伴或校外专家)而言, ”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校本教学研究与其它所有介入性研究一样,它不

10、仅”设计”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 。它不仅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蚁?quot; 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 ”,并在”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原先?quot;设计” 的方案是否有效和”问题”在多大程度已经被解决或没有被解决。 四、反思: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 在整个校本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 ”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 ”设计”之所以可能, ”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的过程,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 ,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 ,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 。 但” 反思”一般指

11、”回头思考” ,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6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的被解决,需要进一步清理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 由于校本教学研究常常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 ,这种反思也可以称之为”集体讨论” ,它与此前的”集体备课” 、”集体听课”相呼应。事实上,校本教学研究需要经常性地与中小学已经存在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等教学研究制度相结合。这样看时,校本教学研究与其说是对传统的教学研究方式的改变,不如说是对传统教学研究方式的一种落实和恢复。 合作研究

12、的前提是教师个体的自主独立的思考。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既需要教师同伴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专家之间的合作,也需要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quot;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 ”发表”既包括在各种教育报刊杂志上”公开” ;也自然包括了教师同伴之间或教师与专家之间面对面的”对话” 。 教师的 ”发表”是重要的,所有的合作研究都以教师个人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为前提。如果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的合作研究可能只是以少数”专家头脑”代替多数教师的思考,多数教师沦落为”沉没的大多数” 。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沉没的大多数现象” ,则容易导致问题虽然按照专家的设计方案获得解决,教师本人依然不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

13、践。 教师不善于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除了可能因为”专家头脑”7代替教师思考之外,更严重的困境常常在于”专家话语”代替了教师的”个人化语言”或”实践性语言” ,以致于教师在专家面前”失语” 。一旦合作研究发生”教师失语现象” ,则容易导致虽然有为数不少的”教学论文”甚至”教学专著”等研究成果,教师本人却依然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 有效的校本教学研究意味着承认、允许、鼓励教师用自己的个人化语言、实践性语言讲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包括问题怎样提出来?问题出现之后如何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中又遇到了什么新的障碍,等等。 教师发表(包括”口述”或”描写” )自己

14、的教学故事不仅使合作中的交流成为可能,而且教师将由此而进入反思的状态。 发表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反思,教师说或者写,就是反思。发表对合作者而言是共鸣与分享,合作者之间的共鸣与分享意味着合作者之间的相互倾听与阅读。 某种教育故事既然能够引起共鸣与分享,说明这种教育故事已经蕴涵了某种教育理论。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五、教案的改造 在整个 ”问题-设计 -行动-反思”的道路中,凸现出两条相互环绕的线索:一是教学设计;一是教学反思。 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就是形成”教案” ,但真正的教学设计往往从教学反思那里不断获得”问题”意识。而且,教学反思进入教学设计之后,它使问题不断地被追踪而转化为”课题” 。可见

15、,有8效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学设计” ,而且需要增强”教学反思”意识。简要的表达就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起构成”教案”之后,或者说,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进入 ”教案”之后,将引起”教案的改造” 。 教案是否需要改造,或者说, ”教案是否要来一次革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决定”教学即研究” 、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 有教师提出, ”我既不愿意写教育论文,也不愿意写教育故事,我唯一想做的是把教学做好。 ”有教师说,我只想做一个好老师, ”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教师;让学生喜欢我所教的学科;让学生回家后喜欢把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教师这样

16、说时,既正当,也合理。 也许, ”教学即研究”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等口号在教师那里应该做一些转换。既不必说教师要做研究,也不必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唯一的使命,就是有效地教学。 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在努力有效地教学吗?至少,难道教师不是一直很重视写”教案”吗? 问题只在于:如果说以往的教案容易局限于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的考虑而缺乏真正的”教学设计”意识,那么,改造之后的教案意味着超越某个知识点的设计而使所有的教案都因为追踪某个”课题”而成为彼此相互关联的系列教案。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成为研究的案例、成为待发表的作品。因为改造之后的教案本身已经蕴涵了某种理念的话。 9这样,我们又折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案”能否实现,取决于教师是否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追踪和设计, ”问题一旦被追踪和设计,问题就转化为课题” 。 反过来说,教师一旦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必要的追踪和设计,教案也就将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作品。只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进入教案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