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感受学生实现知行共生——《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与分析.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2034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0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生活感受学生实现知行共生——《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与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走进生活感受学生实现知行共生——《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与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进生活感受学生实现知行共生——《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与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生活感受学生实现知行共生——《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案例与分析.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恚( 苎 , 叠 , 雾砚知转善 品德与社会 ( 生活 ) 教学案例与分析 江苏 省吴 江市七都中心小学 朱振 娟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 “ 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 重 , 行为重。” 知的目的在于行 , 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 基本环节, 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 目 标 。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融合于 生活之中, 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 深入, 品德教学走进生活, 亲近学 生心灵 , 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一 、品德课堂的问题思考 【 案例 1 】 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下第 3 课 爸 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 教学片段。 教师 组

2、织学生 对教 材 中出现 的几种 生活 中 的烦 恼讨论怎么解决 : 放学后, 总有几个高年级的同学向 我勒索钱财 ; 我和好朋友闹别扭了; 今天 , 老师冤枉了 a n l i j i e d u 案 恻 衄 读 我。之后, 教师提问: “ 你们有没有想过把这些烦心事 告诉父母听, 也许他们能帮你们 支一招 呢?”回答 的学生有的怕父母会误解,有的担心父母会责怪 , 有 的认为父母不会理解, 因而都说不愿意告诉父母。 从案例 1中,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级学生的道德思 维能力已不是停留在单一规则为依据的价值判断, 而 会在多种价值取向的碰撞中,寻找 自己的行为定位。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

3、地遇到了一些困惑。学 生说有了烦恼不想告诉父母, 这是其生活经历及经验 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 高年级学生个体选择道德行 为的价值倾向性不仅受道德认识的驱使 , 还取决于心 理; 个体最终的行为抉择和行为方式又受到来 自生活 经历所积累经验的制约。这些要素构成一根链条, 当 石 ; 石 ; ; 石 ; ; f 石 写 ; ; ; ; ;- 、 ; ; ; ; ; 石 ; 语言和构思。 3 走进生活 , 让英语成为真正的交际用语。英语 口语的训练不仅应该走出课堂, 更应该走进学生的生 活 , 鼓励他们在生活中使用英语, 用英语说活。 ( 1 ) 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 , 让学生有话 乐说。

4、如 R o l e P l a y ( 角色表演) : l i l y就读于上海国际小 学 , 他的同学均来 自世界各地, 他们也正在讨论 t r a ff i c r u l e s ,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 进行 6 人小组合作。 【 案例评析 】 我国英语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目前的英语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 在语言 环境缺乏的情况下,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情 境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 角色扮演就是是一种有效的情境教学方法 , 它不仅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还能给学生提供各种运用语言 的情境 。 ( 2) 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性评价 , 让学

5、生有话可 说 。 ( 口试试题 ) 的学校 、 上学的方式及交通灯的规 则。 参考句型: I s n 坩 v inIc 越 P r i如a r v S c h o o l m s c h o o l 诬 一 I g ot o s c h o o l B a u s e O nth e W t O s c h o o 1 I n e e dt ojo o k缸t h e蜘曲 cli g h t s B 两人一组 , 谈论将来旅游 目的地及 出行方式 , 并谈论 不同国家的开车方向的不同 。 叠 参 考 句 型 : W hichcitydoyouliketogo? Why? How doyougo

6、to ? I n t h e d r i v e r s d r i v e O n me s i d e o f the r o a d 【 案例评析 】 英语 口试不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 评估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 会。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精神、 语言运用能力的 提高都得以充分体现。在设计 口试试题时, 我们应该 注意两个 “ 要”: 第一 , 口试 要测试学 生能 “ 做什么 ”, 也就是说 主要考查学生 的 口头语 言运用能力 , 从 而让 考试反作用于教学 ,使我们在 日常教学中反思 自己 的教学行为, 更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运用能力 ; 第二 , 在

7、口试命题时, 我们设计的题 目要与课堂教学 的常用形式及 小学生 的生活 经历息息相关 。 熟悉 的 口 试形式 , 学生 才不会 产生 陌生感 ; 创设 与学生 生活 经 历息息相关的情境 , 学生才有话可说 , 才有发展空间 可言 。 “ O n e c a n n o t s u c c e e d w i t h o u t p e r s e v e r a n c e ” 英语 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 关键在于 持之以恒。英语 口语的练习要立足课堂, 把英语课堂 变成 口语交 际的主 阵地 ; 走 出课 堂 , 让英 语 口语 交 际 在课外 延续 。另外 , 还要

8、不 拘泥 于课堂 内外 , 走进 生 活, 让英语成为真正的交际用语。将课堂、 课外 、 生活 融 为一 体 , 通 过 自己 的不 断 学 习 、 思 考 , 改 进教 的 方 式, 相信我们的进步必将换来学生更大的进步。 2 0 1 1 年第1 0 期 总第1 1 8 期47 案 圈 圈 读 a n l i j i e d u 这根链条脱节, 就会导致道德行为的迷茫和知行的偏离。 【 案例 2】 苏教版 品德与社会 四上第 6 课 抄 袭害 了谁 ? 教学片段 。 师 : 同学们 , 请大 家看书上 的小故 事 。看完后 , 认 真地思考一下 , 金宇能这样做吗? 如果你是金 宇 , 会

9、怎 么办 呢? 师 : 同学们说得很正确。我们无论是在什么样的 情况下 , 对 自己的成 绩都要实事求是 , 不能抄袭 。 抄袭 等于欺 骗家长 、 欺骗老 师 , 也害 了 自己 。所 以, 抄袭 是 作假 , 是欺骗行 为。 在本案例中,教师强调的是道德认知就是诚实。 而学生的答案对是抄袭还是不抄袭的瞬间矛盾心理 缺乏细致的深入分析解读。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最终选 择 缺乏 心理辅 导 , 学生 虽然认 同 “ 不 能抄袭 ” 这个 结 论 , 但这样的教育仍显得苍 白无力。学生对此的认 同缺 乏深度 , 显然不能从 内心产生 良好学习行为 的需求 。 由此可见 , 品德课 堂虽然走进 了生

10、活 , 气氛热 烈 , 学生也参与了, 看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可是, 回归真实的现实生活, 我们就会发现占很大比例的学 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分离现象 , 往往懂是 懂的, 就是做不到。因此, 我们的品德课堂, 更应该改 变思维方式 ,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 来 , 更深 入地感 受学 生 , 心 思细腻 地 引导学 生把 知付 诸 于行 ,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 二、 品德课堂 问题解决策 略 1 在多元价值碰撞中学习思考。鲁洁教授指出: 要让学生通过教材、 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们 自 己的生活中去 , 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要让学 生觉得 在这节 品德课 堂

11、上 所学 的与 自己的生活 密切 相关 , 更是生活所需要的, 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会更 加积极 主动地 了解有关 的道德 问题 , 以指导他 们在生 活中践行 、 在生活中感受 , 使道德认知在道德实践中 提升 。 【 案例 1 续 】 师 :刚才 同学们 都从 自己的角 度谈 了 自己的观 点 。 老师发现绝大部分 同学有了烦恼时都不愿意 向爸 爸、 妈妈倾诉。那么, 你们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呢? 我请大家来听一段录音 , 听一听我们班一位同学的爸 爸和另一位 同学 的妈妈 的心里话 。 ( 播放 录音 : 两位家长 的心声 ) 师: 听了刚才的这段录音, 同学们, 你们有什么感受? ( 学

12、生若有所思 , 教室里非常安静 。一会儿 , 有几 个学生举手 ) 生 1 : 原来爸 爸 、 妈妈 时刻在 关注着 我们 , 我们 的 一 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我们 自己烦恼, 让他 们也跟着烦恼 , 有点儿不应该 。 生 2 : 我们也 应该站在父母 的角度想一想 , 干着 急 的滋味不好受 。 生 3 : 我原本以为不告诉他们就是不想增加他们 的烦恼, 没想到事与愿违 , 反而让他们更着急了。 4 8 教育幸卜 研论惦 J ia o v 。 、, 札 生 4 : 我爸爸 、 妈妈都在外地打1 二 , 他们就是想帮 我 , 也鞭长莫及 。 老师 , 我可不可 以有 了烦恼先告诉 您

13、呢?然后再看要不要告诉爸爸 、 妈 妈。好 吗? 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巧妙地设置了听采访录音的 教学环节 , 因为录音 的人就 是本班学生 的爸 爸 、 妈妈 , 所以学生倍感亲切。 爸爸、 妈妈充满深情的话语 , 沟通 了学生 的心灵 。这种方式 , 有利于 让学生 自我否定生 活经验 , 突破 思维定势 , 改变原有 的问题结论 , 建立新 的认知 : 学 生领悟到看 问题 不能绝对 , 应该 推 己及人 , 换位思考 ,站在父母 的角度来设 身处地地想 一想 , 也 许父 母丰 富的经验 可 以给处 于迷惘 中的 自己指 点迷 津 。这样 的知行过程 , 让学 生在认识和解决 现实生 活

14、 中的种种道德困惑和疑难时,在内心积极的碰撞中, 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 , 养成推 己及人 、 多角度 、 全面 地 、 联 系地 、 发展地认识 和思考 问题 的习惯 , 逐渐帮助 学生构建 一个基本 的道德思 维结构 , 以使他 们在多元 价值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能够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 自 主 、 自如地判断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 并做 出正 确 的道德判 断。 2 在有效行为指导中学习选择。道德教育的最终 目的是让 学生过有道德 的生活 。深刻 、 明确 的道德思 考和价值判断, 有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正确的 价值取 向 , 选择合乎道德 的行为。为此 , 教师必须利 用 课堂对学

15、生进行积极有效 的道德行为指导 。 再议案 例 2 ,我们发现班上有学生也 曾有过金 宇 同学的境地 , 或更有甚者。 部分家长平常忙于生计 , 很 少顾及孩子, 一旦孩子成绩下降, 不是帮助孩子制订 切实可行的补课计划 , 与老师主动沟通交流 , 而是首 先 觉得 有 损 “ 面子 ”, 对孩 子 大发 雷 霆 , 甚 至拳 脚 相 加 , 对下次测试提出超出孩子能力的目标。在家长强 大的压力 之下 , 孩子 明知抄袭 不对 , 但 为了满 足家 长 的要求 , 还是抄袭 了。作为教师 , 一旦 发现这种行 为 , 不能一概而论 , 首先要深入了解 , 站在孩子的角度 , 体 会他们的为难之

16、处 , 引导孩子。要明确抄袭这种行为 不对, 然后采取变通的办法, 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如主 动与家 长沟通 联系 ,重 新 为孩子 设立最 近发 展 的 目 标 ; 或先 “ 借”分数给学生, 以后再慢慢 “ 偿还” 等 , 使 教育走进孩子 的内心 , 走 出道德说教 的圈子。 同时 , 有效的行为指导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道 德经验之上 , 多次积极的行为体验 , 有助于对道德规 范的认同与相应道德的强化 , 从而成为以后道德行为 选择的参照和推动力 。 3 在真实道德冲突中学习成长。 削 I l 教授指出: “ 道 德教育的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学生的道德 成长离不开学 习。道德学 习作 为一 种学习类 型 , 也必 须利用 真实 的问题情境 成 为解决 真实 道德 冲突 的学 习。” 道德知识始终是缄默的, 需要创设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