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51931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THE ENVIRONMENT PERCEPTION TERORY AND LANDSCAPE.,2016,CONTENTS,PART 1,苏州留园,PART 2,上海大观园,1,PART,留园,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 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简介,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俗称“刘园”。后代园主取其谐音,故名“留园”。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

2、年12月,留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历史沿革,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宫廷征集遗物,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园内布局,分析,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有组织的整体” 1.园林建筑中强调图底分明,留园中随处可见的树木和如玉石般的水面,衬托出了白墙黑瓦的园亭。使得游人第一眼

3、在偌大的庭院中就可以注意到园中的建筑。同时,园中建筑方正的外形,区别开了无形的湖水和杂乱的树木,奠定了其主要的地位。树,水,建筑构成园林的主体,层次分明。,“格式塔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2.园林中众多相同的建筑形成建筑群,在园中成为整齐划一的图形,吸引了游客的注意,提高了游客对建筑主体的感知。,3.单个突兀假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凸显出来,小的假山对比大的建筑,又尤其引人注目。,分析,分析,所谓概率知觉理论,主要是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个人在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个人所生活的时空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环境取样故我们对环境的判断也不会是绝对正确的,仅是一种概率估计。,1.留园中

4、有很多十分狭小的入口,窗洞口。人的判断可能第一反应是,洞口后面的环境也与洞口一样狭小。但是当人们越过洞口,可能发现后面的空间与其所想的不同,可能会很开敞; 当然进去之后也可能发现确实如其所想。反反复复,这种不定性就会对游人的兴 趣起到一定的维持作用。,“概率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分析,2.留园利用墙与建筑的组合,树木的掩映和道路的迂回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已形成小中见大的效果,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由于人的不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场所。 个人都自己的知觉占据绝对的主动,为了应付从环境到达我们的感觉线索的的不定性和不一致性,个人必需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的概率论点,这些概论点往往需要从环境中

5、的感觉线索取样得到。 当环境变得不定,周围的线索资料不足,人们对环境的判断变得不定,这就恰好运用了园林环境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定的复杂性,则极大激起了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更有吸引力。 丰富的空间层次创造多变的建筑氛围,这正是“概率知觉理论”的体现。,“概率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2,PART,上海大观园,上海青浦区青商公路701号 上海大观园是梁友松根据中国清代名著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简介,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曾在淀山湖南岸的淀峰、西岑征地100.4万平方米辟建苗圃,后因国家经济困难,19611962年间苗圃撤销,退地还农。大观园仿古建筑群前后施工7年,于1988

6、年10月15日全部竣工。全区于1988年10月20日全部对外开放,初名上海淀山湖风景区,1985年1月更名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游览区,1991年定名为上海大观园。3,历史沿革,大观园在设计上与北京大观园明显不同的是上海大观园利用江南水乡的特点在园中布置了大面积人工湖泊4 。以大门体仁沐德大观楼为中轴,有10多组建筑,20多个景点,建筑面积共7837平方米。设计曲径通幽大假山作入口屏障,以挖湖取土堆掇1座高16米的小山为大观楼的背景,构成大观楼背山面水的壮丽气势。全园以大湖为中心,以池塘、沁芳溪沟通各景点,构成有主有支、有动有静的水系,湖边设亭、榭,湖中设曲桥、石舫、石灯,溪上设桥亭,形成山重水复、

7、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大观园运用园必封、必隔,在封隔中求得气势流动和内聚中心的中国传统建筑观念,建造1个封闭、向心的内涵丰富的小天地,增加景物层次,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观再现,园内布局,格式塔组织原则,1,2,3,4,1.图形与背景原理,2.群化原则,图形与背景原理(简介),1,2,3,4,图形 背景 有具象意义 易被识别 无具象意义 不易被识别 左右对称的图形 非对称的图形 被包围的图形 包围的图形 单纯完整的图形 不规则的图形 易产生联想关系的图形 无视觉经历的图形 具有动感趋势的图形 静止状态的图形 单个凸形 单个凹形 水平与垂直的形 斜向形 肌理感与立体感较强的

8、图形 无肌理感无立体感的图形 趋向暖色相的部分 趋向冷色相的部分 有序有积聚的形 无序散乱的形 面积较小形状相叠的形 面积较大形状单纯的形,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2,4,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2,4,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 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因此,图形有轮廓,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 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形与背景原理(几项内容),1,2,3,4,单个突出的形态比 凹入的形态易成图形,对称形态易成图形,单纯的几何体已成图形,图形与背景原理,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感知到少数的刺激,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

9、“突出”出来,其他事物则“后退”去了,这凸显出来的就成为了图形,而退居衬托地位的就成为了背景,单个突出的形态比 凹入的形态易成图形,图形与背景原理,单纯的几何体已成图形,左边由单纯的圆形构成的窗洞,相比右边的 长方体的门相比,右边更加让人熟知。,图形与背景原理,对称形态易成图形,都采用了对称 的形态,形成了一 直对称的视觉美感 ,更容易被人们感 知。,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是大观园的第二处景点,是一座高约8米, 三门单檐的牌楼。柱础是雕刻着莲花的须弥座,上 面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特色的斗拱。牌楼上方正中 额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太虚”意味天空; “幻境”是指梦幻之仙境,女娲遗石 女娲遗石是18米

10、宽10米高的巨型照壁。照壁中间是花岗岩浮雕, 两侧是青砖雕翼墙,它在园林中起烘托和障景的作用,壁上的文字 雕刻有画龙点睛之妙。本照壁中间的巨幅花岗岩浮雕由四组画面构 成,高度概括了红楼梦故事的诞生过程。,群化原则(内容),1,2,3,4,封闭原则,连续原则,相似原则,群化原则,封闭原则,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和,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和(廊院),主房前两侧的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 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将前院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上海大观园的旅游平面图,(基本采用“廊院”方式比较多),群化原则,相似原则(主要讲述屋顶),屋顶采用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样式。(左边的是卷棚,右边的是盝

11、顶)其建筑屋顶非常相似, 是该建筑群体脱离周围的现代群体,从而容易被人感知。,春波华舫 滴翠亭东有一石舫,名“春波华舫”,适 宜观水色。舫上楹联有:“长桥卧波新亭延月, 荷香醉客柳色迷人。”12,沁芳亭 沁芳亭在小说里也建于桥上, 故称亭桥。这里靠近园门,为出 入的要道,为观全园景致极佳之 处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很多动 人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为什么我们选择的是“园林”,生态知觉理论与园林的关系,从环境与行为关系的角度来说,环境的“提供”包括三重含义: 首先,环境对象要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即让需要它的人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 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脱离功能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环境的物质特征直接显示出来的、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 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因为人们对环境客体的发现、理解和利用总是由表及里,由探索到体验,由偶然的直觉到习惯性行为。,THANK YOU,朱可雨 201308121029 谢文智 201308139013 肖 遥 201308139018 孙君谊 201308139021 艾 帅 201308139027 杨正梁 201309154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