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案例.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18537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学案例.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 李永鸿 案例主题 :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案例背景: 积极倡导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 出的基本理念。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把课堂还给学 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 题 。回顾我所上的一节公开课 愚公移山一文第二课时的教 学,对于学生大胆的辩论和配合,至今回味无穷。 案例回放 : ( 课堂辩论赛实录) ( 2 o 分钟) 师 : 同学们,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 事的寓意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家知道了吧?谁来概括一下? ( 生纷纷举手,师抽生回答) ( 板书)

2、寓意 :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征服 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 克服困难、坚挂不懈的精神。 师 : 那么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是 “ 愚”还 是 “ 不愚”? 有人说愚公真愚,移山不如搬家,再有太行、王 屋二山最终还不是神仙搬走的; 也有人认为愚公不愚,因为他有 发展的眼光。那么究竟如何来看待愚公移山? 下面针对这个问题分正方和反方先展开小组辩论,认为愚 公不愚为正方,认为愚公愚的为反方,事前已要求大家作好充 分发言的准备 。下面就这个论题推荐正方和反方代表起来展示 你的观点,看哪方

3、代表辩驳的理由更充分,观点更有说服力。 ( 时间: 2 0 分钟) ( 学生积极踊跃、纷纷举手) 正方I : 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头脑发 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有明确的目的, “ 惩山北 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对移山的过程 和结果都作了考虑。 反方1 : 我认为愚公就是愚,他有勇无谋,不识变通。他虽 有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但他缺少灵活性,不思变通。 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要把家搬走, 易地而居,二山问题就不用管他,又何劳子子孙孙都为愚公的 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呢?愚公!汝心之 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子孙之难,无

4、穷匮也! 正方2 : 愚公所做的事是顺应民心的,他要解决的是 “ 面山 而居”的人的共同困难, “ 杂然相许”就是很好的证明,他有 主人公意识,年将九十,活不了几天了,他是在为子孙造福, 可见眼光长远,他是有智有勇的。 正方3 :“ 愚公不愚,在几千年前,愚公就要移山,不顾艰 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坚信人定胜天,最终成功,这是 如今许多人都不具有的韧劲与毅力,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反方2 :“ 愚公的精神可嘉,我们一定要学习,可是,他的 做法却不可取,行为不妥,我们不可学之,移山是最原始,也 是最笨的方法。他可以像如今愚公村的人民,将太行 、王屋开 辟成旅游点也不错嘛。” 反方3 :“ 愚

5、公年年月月率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但仅靠一族 之力,何年何月才能挖掉万仞高山?再一想,愚公真会有无穷 尽的子孙?大概作者也认识到这是巨大工程,搬来神仙相助。 想想,若无神助,愚公能成功吗?” 正方4 反驳:“ 愚公移山贵在精神。愚公觉得两座山挡住道 了,为方便大众,他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移开山道。连神灵 都被感动,搬走了大山。如果愚公当时空有坚定的信念,没有 恒心和毅力,那么移山都是空谈。愚公以实例告诉我们: 信念+ 信心+ 恒心= 成功 。” 正方5 补充说:“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事不仅要有坚定 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去实践,坚持不懈,百天如一 日地去做。迎难而上,困难便会迎刃而解。”

6、 反方4 :“ 请问对方辩友,是搬一座山容易,还是搬一个家 容易呢?假设能把山移走,请问又怎么处理那些沙石呢?难道 像愚公 自己说的那样,把沙石运到渤海吗?且不算运输工具的 落后,路途遥远带来的麻烦,单是把这么大一座山放人海里, 试问水位的上升对海岸上的生态环境回造成什么影响?又会伤 害多少无辜的小鱼?还有那些原本在山上生活的小生灵,它们 的家没有了,你打算让它们住在哪里?” 反方s :“ 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就 是要利用别国的先进的东西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如果一味地如 愚公那样, 自力更生,何时能赶上乃至超过世界!又哪来我们 今天的生活!” 反方6 :“ 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7、,每当遇到难题而百思不得 其解时,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地苦思苦想呢,还是请教一下他 人,以快捷的方式搬走 大山的技巧,求得正确的方法?答 案不言 自明。” 反方6 :“ 我方认为愚公的做法与当今社会讲究 效率的 精神相违背。把家搬到山外去,不就没有 了 出入之迂的困 难么?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 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开垦良田,种植果木 等,收效不是更大吗?” ( 反方愈说愈有劲,这时正方6 出场了) 正方7 :“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 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 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 无穷匮

8、的,而 山 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 。I 9 9 8 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 虐,处处告急。 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 肩并肩,众志成诚,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2 0 0 3 年,全 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 非典 。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 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 自然不可改 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 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 事怕难退却,何来 三峡工程, 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 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 南水北调了。” 师小结 : 通过以上

9、同学们激励的辩论,可见同学们对文章 理解十分透彻,观点也非常充分,大家的感受体会都非常深。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 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入探 讨,引导 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 题。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 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诵读课文,写一篇读 愚公移山有 感。最后,让我们齐唱歌 曲 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 移山的精神。( 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 ( 下课) 案例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多数同学各抒己见,这堂 课的气氛始终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 “ 让学生做课堂主人”这一 预想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 习兴趣极强,对课文挖掘深度远远超过平时。学生的回答让我看 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 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 自己独特的感受。 ( 作者单位 : 重庆市綦江区万兴中学) 2 0 1 5 N 0 1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