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立傩几何题错触分析案例及反思一道立体几何题错解分析案例与反思.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504824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厘立傩几何题错触分析案例及反思一道立体几何题错解分析案例与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厘立傩几何题错触分析案例及反思一道立体几何题错解分析案例与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厘立傩几何题错触分析案例及反思一道立体几何题错解分析案例与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厘立傩几何题错触分析案例及反思一道立体几何题错解分析案例与反思.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1 3年第 1 O期 中学数 学 月刊 2 1 一 厘立傩几何题 错触 分析案例及反思 陶 晶 ( 江 苏省 南 京 市江宁 高级 中学 2 1 1 1 0 0 ) l 教 学案例 在 一 次作业 中 , 给学 生 布置 了这 样一 道题 : 如 图 1 ,在 三 棱 柱 A BC A B C。中 ,侧 面 A B B。 A 的 面 积 是1 0 c m ,对 棱 O C 到 平 面 AB B A 的距 离是 6 c m, 图 1 则 三棱 柱 A B A B C 的体 积是 师 : 这次作业 中, 本题的错误率非常高 , 错误 答 案主 要有 两个 : 2 0 c m。和 6 0 c

2、 m。 下 面 我 们 逐 一 分 析 他们错 误 的原 因 我们 先来 分析 2 0 c m。 1 生 1 : 2 0 c m。 的计算过程应该是 1 0 6 一 o 2 O , 但这个是棱锥 的体积公式 , 所以错了 师 : 错误原因很明显 不过在刚才同学分析的 基础 上 , 我们 可 以再思 考 一下 , 题 目的三 棱柱 中有 这样的锥体存在吗? 生 2 : 刚才那 个计 算 公 式 1 0 6 = 2 0 可 以看作四棱锥 C - AB B。 A 的 体 积 ,而 VA B O A1 B l c l VO A B B1 A l+ 图 2 V。 , 就是小三棱锥 C - A B C 不

3、好求 生 3 : 三 棱 锥 GA B C 的体 积 我 还 没 算 出 来 , 但 是 我发 现 : 它与 三棱 柱 A BC A B C 有 共 同 的 底 面 A B C , 且 等 高 因 此 , V e n B I C 一1 V 生4 : 因为 V O A c 一 。 n e c , 所以 VO A B B1 A =2 0 c m。 , 因此 V, o A 1 B 1 c =3 0 c m。 这 时 还 有 同学举 手 表示 有不 同方 法 生 5 : 受 生 4解法 的启 发 , 由 刚才 的结 果 知 四 棱锥 C - AB B A 的体积是三棱锥 C - A B C 的体 积的

4、两倍 , 所 以我的解法是这样的: 由等底同高证 明 Vo A e c =Vo e =Vo 一 e , 得 舳G e 。 c 一3 f 6 1 3 0 c m。 、 ) 厶 , 生众 : 太棒了, 原来如此啊!这就是传说 中的 “ 切割 法” ! 此 时 , 教师顺 势 点评 : 原来 大家 距离 成功 如此 之近 , 有时 真理 和错误 确 实只 有一 步之遥 下 面我 们 不妨再 试 着分 析 另一 个 典 型 错 误 结果 , 并 且 尝 试 看看有 没 有其他 的方 法 解 决 本 题 学 生 很 快 安 静 下来 , 陷 入沉 思 这 时生 6 举 手 提 问 : “ 老 师 , 我

5、 认 为这个 计算 过 程 应该 是 1 O 6 6 0 c m。 , 用 的 是 柱体 的体 积公式 , 我 还没 弄 明 白错 误原 因 , 但 是 觉得它是正确答案 3 0 c m。 的两倍 , 所以 ” 还 没等他说完 , 就有不少学生开始笑他 笔者看出生 6急切想表达 自己想法的眼神 , 立刻示意其他 同 学安 静 , 让他继 续 回答 : “ 所 以 我 在想 能 不 能 再 拼 一 个 同样大小的三棱柱 , 两个体 积加起来不就是 6 0 c m。 ?”这 个 提 法 激 起 了所 有 同 学 的 思 考 兴 趣 , 大家都低头思考, 用笔画起来 同时, 笔者很坚 定地 表扬 了

6、生 6的质疑 : “ 生 6的想法 非常棒 !这 是一个善于发散性思维 的同学, 既然刚刚我们用 切割 的方 法解 决 了 问题 , 那 么用 补 的方 法 是 否 也 可以哦, 同学们赶快试试 !” 很快生 6 再次举手 回 答 : “ 老师 , 我用 两 个 全 等 的 三棱 柱 拼 成 了一 个 四 棱柱 , 而 这个 四棱 柱 的体积 是 1 0 6 6 0 c m。 ” 这水 到渠 成 的结果 恰恰 是笔 者准备 自己给学 生 补 充 的另解 “ 补形 法 ” , 为 了让其 他 同学 明 白 , 笔 者用 早 已准备 好 的几 何 画板课 件 演示 了两个 三棱 柱合 并成 四棱

7、柱 , 以及 一 个 三棱 柱 切 割 成 三 个小 三棱 锥 的动态 过程 , 在学 生们 的惊 叹声 中, 这堂课 的 主 题“ 割补 法”也得 到 了非常 完美 、 自然 地呈 现 2 案 例 反 思 传统的错题讲解最大特点是以知识本身的正 确思维过程为出发点 , 通过与学生的错误思维过 程 的对 比达到深 化 知 识 与方 法 的 目的 它 有 利 于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 的知识 结构和完善 的方法体 系,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 进而提高解题 的正 2 2 中学 数学 月 刊 2 0 1 3年第 1 O期 确率 因此 , 笔者课前首先想到的讲解方式就是找 几个 做对 的学 生介 绍

8、 方 法 , 再 通 过 题 组 加 以强 化 训练 细细想来 , 又觉不妥 如此教学, 课堂就会变 成少 数几个 人 的课 堂 , 其 他人则 是 被动地 接 受 , 是 一 种“ 变相的灌输” 同时, 这样 的教学更会让学生 感觉技巧的冰冷 , 个人的无奈 那么 , 究竟如何讲 解才能让学生在感悟方法 的同时, 在灵魂上拉近 与数学的距离呢? 建 构 主义 学 习 观认 为 , 学生 的错误 不 可 能 单 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 习得以纠正, 必须 是一 个“ 自我否 定”的过程 而“ 自我否 定 ”又 以 自 我反 省 , 特别是 内在 的“ 观念 冲突”作 为必 要 的前 提 利

9、用 学 习错 误 , 并及 时 引 发 这 种 “ 观 念 冲突 ” , 能促使学生对 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 评性 的再思考 , 对 已形 成 的认 识从 另 一个 角度 , 以 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 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 , 这 既有利于问题解决又培养 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于是 笔 者 安 排 了 这 一 节 由学 生 自 己来 “ 找 茬 ” , 分 析 错误 原 因的错 题 辨 析课 。 回顾 这 堂课 , 别有 一 番景象 : 学 生既有 深入 的思 考 , 又有 热烈 的 讨论 , 完 全 冲淡 了错 题 的 冰冷 和学 生 内心 对 错误 的沮丧 而课 后依 然 有 学 生

10、 主 动来 找 笔 者 进 行 更 深 人 的讨论 分析 , 反思 这一 节课 良好 的教学 效果 , 就学生资源在数学课堂生成策略中的利用做一些 探讨 2 1 巧妙化 解 学生 的错误 在教 学 过程 中 , 学生 犯 一个 思 维 错 误 或 是解 题错误都是正常, 而且是难免的 于是 , 笔者通过 意会学生 的错误, 然后经过课堂错误原 因的共同 探讨 , 了解 到错误 产生 前后 学生 的思 维状 况 在 解 题前学生已经拥有了求棱柱体积 的基本方法 , 即 V 棱 柱一s h 在解题 过 程 中 , 学生 更是 经历 了一个 转 换 : 转换底面 , 即将侧面 A BB A 看作三棱

11、柱的底 面 这些算是新方法 的思维雏形 , 而出错 了, 究其 原因, 几何体认识出现偏差, 而实际上恰恰是这样 的偏差可作为正确解法的立足点 因此, 笔者决定 以学生的错误为基础, 分析错 因, 导出正确解法, 在错误 中生成正确, 使学生亲 自经历一个 由错 、 辨 错 到 纠错 , 再 到 突破 、 提 升 的过 程 , 课 堂生 成也 精 彩地 完成 了 学习过程 中, 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 通过已有背 景知 识积极 主 动地建 构新 的知 识 从 不懂 到懂 , 从 不会到会 , 学生头脑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 这 正暴 露 了学生 的真 实 思 维 , 反 映 出学 生 建 构

12、 知识 时的困难 作为课堂主体 的学生, 时常会出现一些 错误 的 推理 和认识 而错 误是 正确 的先 导 , 是 通 向 成功 的 阶梯 , 学生 课 堂 上 的错 误 往 往 正 是 教 学 的 巨大资 源 真 实 的课堂 正是 因“ 错 误 一 发现 一 探 究 一 归真 ”的 良性 循环 而充 满 活 力 教 师在 课 堂 上要善 于捕 捉学 生 出现 的错误 , 并 能合理 利用 , 牵 而代之 , 引而 发 之 , 促 进 学 生 自我 反 省 和 内心 冲 突 通过充分思考, 讨论构建知识 , 其效果将是事 半功 倍 的 2 2 适 时捕捉 学 生的质 疑 本 环节 的教 学

13、中 , 面对 学生 的质 疑 , 增 添 了预 设之外的教学内容,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 而且还 训 练 了学 生 的解 题优 化策 略 在 教学 过程 中, 由于 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及其知识结构 的独特性 , 时常 会出现一些疑点 而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 , 一个好 问题 , 就 是好 的学 习 内容 和深 入探 究 的切入 点 教 师应 捕捉 学生 的质 疑 , 发 掘其 背 后 蕴 含 的 思 维 障 碍 , 顺 着 学生 提 出的 问题 , 巧 妙转化 , 组 织教 学 , 引 导 学生 思考 和探究 , 激 起其 探究 知识 的欲望 , 进 发 出创造 的思 维火 花 , 使 学生 学

14、 习变得 更积极 主 动 除 了重 视 学生 自发 形 成 的质 疑 外 , 教 师更 应 创 造 开放 、 民主、 平等的课堂文化氛 围, 培养学生的质 疑精神, 提倡“ 让你问 , 让你质疑” 通过师生相互 交流 讨论 , 思维 互相 碰撞 , 相 互启 发 , 相 互引 导 , 最 终 达到课 堂 动态生 成 课堂 中随着教学 和讨 论的进行 , 学生 的一个 质 疑很可能就是一 个亮点 , 正如本节课 生 6提 出的疑 问和看似天方夜谭的构想 ,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 顿 悟 、 灵感 的萌发 、 瞬 间的创 造 , 学生 质疑 的亮点一 旦被教师 捕捉 , 经 过提 炼 , 引 导作 为新 的 学 习材 料 和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 就能有效地启迪其他学生 主动探究, 积极思考 , 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 课堂就会 产生一种理想的境界 而学生质疑的亮点是稍纵即 逝, 教师必须用心倾 听, 及时捕捉, 充分肯定, 把握 教学契机 , 让“ 知识 超越教材 ” , 让“ 教学 超越课 堂” 在课前 的备课 中不 妨 留有空 间 , 留给学生 去生 成亮 点 , 用学 生独特 的回答 丰富课 堂的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