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504214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导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作者: 日期:2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教养的内涵。2认识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探讨教学方式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

2、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这段文字可看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必须多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气质、陶冶人的修养。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这篇随笔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整体把握】(检查预习) (一)什么是真正的修

3、养(1) 意义: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形式:永远都在半道上 目的: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二)获得教养要读杰作(25)获得教养必须以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现实中有的年轻人轻视读书,追求享乐,指出要提高阅读层次。(三)获得教养要反复读杰作(67) 以儿童的阅读为例介绍两类阅读,以过程与结果的对比说明阅读能使心智成长。 以自己的阅读来说明反复阅读经典后的感悟与发现。 二、讨论。2003年,南京市第四中学在校园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 “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 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的

4、活动在该校推开。 讨论,交流什么是“教养” ?辞典: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瑞士)赫尔曼黑塞: “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问: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教养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泛: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生

5、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有“教养”的例子。师: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

6、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三、研读第一部分(第1节)第节,简要说明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1)“真正的修养”的目的是什么?真正修养达到的是精神、心灵层面的意义。即强调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真正的修养”有什么特点?多侧重于目的性和永无止境,强调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即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3)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

7、,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在此指出了“生存手段”与“生存境界”的区别,请从文中找出分别指向它们的话语。 生存手段: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生存境界: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努力。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四、研读第二部分(2-5节)1第节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研读世界文学。作者为什么强调阅读“世界文学”?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很多东西被淘汰,无

8、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了。而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经典作品是一些产

9、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微粒抖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2第节中说,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读经典?读经典不在于多读和多知道,在于精读,深入地探究。即“选择个人闲暇时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3第节中,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它决

10、不是消遣;不是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不是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4阅读文章第节:A作者列举了几种读书的错误观点?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以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场所生气蓬勃,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B思考:文学经典阅读的不景气原因是什么? 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现状曾有学者连续三年对自己所教的3000 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0 %以上的人选择阅读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30%阅读网络文学与畅销书,25%上网、读休闲杂志外几乎不看“整本书,舍得上网消费但几乎不买文化书籍的超过50%。另有学者对主要包含传统文

11、学经典的中学生必读书目的“跟踪”调查发现:阅读名著的仅为10%,从1990年的第三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七位;阅读类型集中在卡通画、“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上,内容偏爱时尚流行、轻松刺激,兴趣呈现感性化、表浅化文学经典阅读的不景气原因是什么?首先,文学经典自身的高度导致其“曲高和寡”。伟大的经典作家是高山,仰之弥高;是大海,深不可测。正如有人评莎士比亚是“不可超越的障碍:不管你是谁和身在何处,他总是在观念上和意象上超过你。他使你显得不合时宜,因为他包含你,而你却无法包含他”与经典作家对话是需要一定的知识修养的。若想达到巨人的高度或站在巨人的肩上是非常不易的。因而在这由文学巨人所组成的重重“障

12、碍”面前,胆怯的、心虚的、修养不深的读者无法克服好逸恶劳等人性弱点而选择逃避之策,远离经典。其次,时尚的诱惑过多。在物质贫乏、娱乐较少、书籍奇缺的环境里,求知的渴望使人废寝忘食、如痴如醉。而今诱惑太多,物质的诱惑令人苦闷彷徨,感官的诱惑令人心旌摇荡,不良读物的诱惑令人精神空虚。感官愉悦只需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而不需素质与水平,准入标准低,常常令人乐而忘返。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沉溺于其中,得到的是感官的消费、视觉的盛宴、本能的冲动和器官的呈现,留下的是文明的碎片、精神的废墟,付出的将是尼尔波兹曼所说的“童年的消逝”与“娱乐至死”。可以说,传统经典与娱乐时尚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张力:经典的斥力与时

13、尚的引力共同凸显了人性的弱点,使文学经典遭到空前的冷落。“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严肃的阅读或许是一种结束媒体生活对我同化的办法,一种找回我世界的办法。”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5阅读文章第、节: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态度:(文章第节)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文章第节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

14、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方法:文章第节)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文章第节)作者主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五、研读第三部分(-节)1第节作者以儿童阅读不同发展趋势为例,形象地介绍了两类不同的阅读。根据文章内容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概括。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作者通过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实现阅读的目的?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2第节内容与中心论点有何联系? 本文论述的是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段文字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读书可以使人进入美妙的境界,而这正是作者所阐述的教养的较高境界。3第节中说“每一位思想家的共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经典之美和魅力是无穷的,因而它能常读常新;阅读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知识水平、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也使他在阅读经典时获得新体验、新认识、新理解。 4文章第节中,为什么强调作品要精读?精读是深入经典作品其中的重要手段。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