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547493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部分-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5(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部分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技能篇导读如果说创新素质是创新的灵魂,那么创新技能就是驾驭创新灵魂的工具。 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创新和创造过程既是一个客观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微观的心理过程,掌握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至关重要。 技术学习是提高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基石,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创新能力的必经之途。第七章 激发创新能力的方法本章要点 创新技法的概述 分析型创新技法 非分析型创新技法 TRI及方法导读案例7弗莱明的新发现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各种葡萄球菌的变种时,在实验室桌子上放着一

2、部分培养皿,由于常常打开盖子,培养液难免被空气中的微生物所污染。一天弗莱明发现,在培养皿边缘生长了霉菌,在这霉菌的周围葡萄球菌不仅不能生长,而且连离它较远的葡萄球菌也被它融掉。细心的费莱明及时抓住这一现象进行细致地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抗菌素青霉素,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但是,日本科学史发现,早在弗莱明发明青霉素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古在由直在实验室中也同样观察到了葡萄球菌被污染的霉菌所吞噬的现象。然而,古在由直却不加以研究而轻易地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现象。殊不知,就是这种习以为常的一念之差,使古在由直丧失了新发现的机会,也失去了国际科学界最高奖的机遇。因此,在创造和创新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

3、规律和创新的技法,有利于找到创新的捷径。弗莱明在对待培养被污染的问题上,运用了把熟悉的事物有意识地看作陌生的,然后按照新的理论来加以研究的创新技法,从而获得新发现。只要坚持按照事物发展本身“千差万别”的特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千变万化”的过程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就会真切地感到处处留心皆有创新的可能。激发创新能力第一节 创新技法的概述一、创新技法的概念 创新技法是人们进行创新和创造活动时所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技巧,它是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创新技法在实践运用中主要遵循以下4种原则:1、迁移原则 迁移是指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后来所学的新知识、新技

4、能和解决问题的影响,它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迁移原则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原型启发、仿生移植、相似原理、对应联想和模拟类比。2、组合原则 组合是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重新安排,以获得具有统一功能的新技术、新形象、新产品。 组合类型主要有:同物组合、异类组合、概念组合、重组组合、共享与补代组合和综合。3、分离原则 组合是创新,分离同样是创新。 分离是将一物品拆分开来进行创新研究的手段和方法。4、还原原则 还原原则是把创新对象的最主要功能抽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应用这些原则要注意3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要提高

5、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发展自己的概括能力。二、创新技法的分类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名目繁多的创新技法进行明确的分类。 本书依据创新思维的规律和创新实践的特点,将创新技法分为:1、分析型技法2、非分析技法3、TRIZ方法第二节 分析型创新技法 分析型创新技法是应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法:一、特性列举法 这个方法用于具体事物的创造发明和革新,主要是对发明对象的特性进行分析,将其一一列出,然后探讨能否革新以及怎样革新。 应用特性列举法可按下列程序进行:第一步,选择一个目标比较明确的发明或创新课题,列举出发明或创新对象的特性。第二步,从各个特性出发,通过提问、

6、诱发出用于创新的创造性设想。二、希望点列举法 希望点列举法是通过提出来的种种希望,经过归纳,确定发明目标的创造技法。 希望点列举法的实施形式灵活多样,常用的有以下3种:1、书面搜集法2、会议法3、访问谈话法三、缺点列举法 缺点列举法是抓住事物的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发明目标的创造技法。 缺点列举法的步骤如下:1、尽量列举出某一事物的缺点,需要时可事先广泛调研,征集意见。2、将缺点加以归类整理。3、针对所有的缺点逐条分析,研究其改进方案或能否缺点逆用、化弊为利。四、成对列举法 成对列举法是把任意选择的两个事项结合起来,成对列举其特征,或者把某一范围内的事物一一列举,依次成对组合,从中寻求创新设想的

7、技法。 使用成对列举法要遵循两个规则: 第一,必须十分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要把所列出的事物、因素的所有组合都加以研究。五、主体附加法 主体附加法是指在原有的设想中补充新的内容,在原有的产品中增加新的附件的方法。 主体附加法的步骤: o 首先要有目的、有选择地确定一个主体,运用缺点列举法全面分析主体的缺点,再运用希望点列举法对主体提出希望,进而考虑能否在不变或稍加改变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附属物来克服或弥补主体的缺陷,考虑能否利用或借助于主体的某种功能,附加一种别的东西使其发挥作用。六、焦点法 焦点法是以一个预定事物为中心,依次与罗列的各元素一一组合构成联想点的创新技法。 焦点法的步骤为:

8、 1、选择焦点,就是把希望创新的事物,或者准备推广的思想技术,填入一个中心圆圈内。2、列举与焦点无关的事物与技术。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罗列,尽量避开与焦点事物相近的东西。将所选内容逐一摘录后,逐一填入环绕焦点四周的小圆圈内。3、强行连接中心圆与小圆圈,得到多种组合方案。4、充分想象。对每种组合提出创造性设想。5、评价所有的设想方案,筛选出新颖实用的最佳方案。七、排列组合法 排列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作适当的组合或重新安排,从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形象的创造技法。 排列组合的具体类型很多,可归纳为5种主要类型:1、同物排列

9、组合2、异类排列组合3、概念排列组合4、重组排列组合5、共享与补代排列组合八、形态分析法 形态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系统观念来网罗组合设想的创造发明方法。 形态分析法的步骤主要如下:第一步,必须能十分确切地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这是有效运用形态分析法的前提。第二步,分析需要创新的对象,确定它有哪些基本参数,要求各基本要素相对独立并尽量全面考虑。第三步,寻找每个要素的可能解决方案。第四步,综合与选择方案,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列出矩阵,一般为二维结构。列代表独立要素,行代表各因素的具体形态。九、检核表法 检核表的根本作用在于正确、有效地把握创造发明的目标与方向。 由创造过程的奠基人奥斯本创

10、造的检核表中有75个问题,归纳整理后有6类问题、9组提问。 o 6类问题:由现状到目的(转用),由目的到现状(代替),质量的变化(改变),组合排列(调整、颠倒、组合)、量的变化(扩增、缩减)、借助其他模型(启发)。o 9组问题分别为:能否他用、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替代、能否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十、和田十二法 和田十二法,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和田十二法是我国学者许立言、张福奎对奥斯本检核表法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我国的创造发明和上海和田小学创造教学的实际,与和田小学共同提出来的。和田十二法既是对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一种继承,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11、。 和田十二法具体内容:(1)加一加:加高、加厚、加多、组合等。(2)减一减:减轻、减少、省略等。(3)扩一扩:放大、扩大、提高功效等。(4)变一变:变形状、颜色、气味、音响、次序等。(5)改一改:改缺点、改不便、不足之处。(6)缩一缩:压缩、缩小、微型化。(7)联一联:原因和结果有何联系,把某些东西联系起来。(8)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学习先进。(9)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用别的方法代替。(10)搬一搬:移作他用。(11)反一反:能否颠倒一下。(12)定一定:定个界限、标准,能提高工作效率。 十一、5W1H法 5W1H法是由美国陆军首创。 5W1H: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

12、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第三节 非分析型创新技法 非分析法是按照非正统的方法思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的思想从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解脱出来,其根本出发点是交叉和融合,本节重点介绍智力激励法、综摄法、类比法、移植法、仿生学法等。一、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又叫“头脑风暴法”,就是让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通过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在短时间内极大地调动各人的创造力,引起连锁反应和共振效应,产生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 智力激励法遵循以下原则:1、自由畅想原则2、以

13、量求质原则3、延迟批评原则4、综合改善原则5、限时限人原则二、综摄法 综摄法是以已知的东西为媒介,将毫无关联、不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以打开未知世界之门,从而激起人们的创造欲,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的方法。 综摄法两个基本的原则:1、变陌生为熟悉(异中求同即异质同化) 即在头脑中把给定的陌生事物与以前熟悉了解的事物进行比较,借此把陌生的事物转化成熟悉的事物。2、变熟悉为陌生(同中求异即同质异化) 即对已有的各种事物,选用新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使看得习惯的东西变成看来新鲜的东西,把熟悉的事物变成陌生的事物。三、类比法 类比法指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一定关系上的部

14、分相同或相似。 主要有5种类比方式:1、直接类比2、拟人类比3、象征类比4、幻想类比5、动作类比四、移植法 移植法是指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其他领域,用以改造或创新的事物的方法,移植法也称渗透法。 移植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构建明确的发展愿景,并深入人心。2、对员工创造性工作的及时鼓励。3、对员工创造性工作的及时和公正的评价和反馈。4、加强和员工的创造性工作上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智力上的支持。5、适当授权,给员工创造性活动的开展以弹性空间。五、仿生学法 通过模拟生物结构或功能原理而导致发明创造的途径称为仿生学法或生物模拟法。 根据仿生学的研究成果,向生物索取技术原理大致

15、有如下6个方面:1、控制仿生2、信息仿生3、力学仿生4、技术仿生5、原理仿生6、化学仿生第四节 TRI及方法一、TRI概述 TRIZ的含义是俄文“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起源于前苏联,英译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IPS。 TRIo 1946年,以前苏联海军专利部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为首的专家开始对数以百万计的专利文献加以研究,经过50多年的收集整理、归纳提炼,发现技术系统的开发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方法,即为TRI。o 经过50多年的发展,TRIZ已经成为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的强有力的方法学,应用该理论已经解决了许多国家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难题。o 到目前为止,该理论被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