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47164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3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经济与立法研究 冯之浚 科学发展是“十一五”规划的灵魂。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 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更加 全面、更加深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 势,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理念落实到“十一五”规划的各个方 面和全过程。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而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 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 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 0 多年的发展实践中,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 有一个逐步

2、深化的过程。2 0 世纪5 0 年代,以刘易斯为主的美国经济 学家将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增长,结果实践中有些国家出现了“有增 长无发展”甚至是“负发展”的现象。2 0 世纪6 0 年代末,瑞典发展经济 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革 的有机结合。7 0 年代,联合国的人类环境宣言明确提出“持续增 长”、“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得到了 认可。8 0 年代,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整体的、内生 的、综合的”新发展观,强调“人本”重于“物本”,注重人的发展,并为此 提出人类发展指数( H D I ) - o 这个指数不仅有经济方面的

3、内容,在经济 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目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 力求沟通、平衡与和谐。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高度将世界发展状况与 中国国情相结合,科学总结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世界发展理论又添加了宝贵的思想 财富。 “ 一、制定循环经济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崇拜自然、征 服自然和协调自然。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人 群在生产中软弱乏力,因而对自然是一种恐惧和依赖,处在崇拜自然的 阶段。当人类历史进入1 6 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 革命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大

4、规模征服自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依 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而迅速的 变化。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 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环境破坏和 生态失衡已经成为2 1 世纪人类面临的严重危机,人与自然处于紧张的 关系之中。地球至今存在了4 6 亿年,生命诞生于3 0 亿年前,人类出现 约2 0 0 万年,产业革命不到3 0 0 年,人类还太年轻,经历还太浅,因此, 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过于张扬,要善待自然, 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严酷的事实,迫使人类自己在对 待自然的态

5、度上,作一次全面的反省: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 界,才能维护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人类应当既注意代内需求,也 应当关注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求得“人与自然共 同发展”的和谐目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安身立命 的重要命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 然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多数思想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 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 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朋 友,要参与大自然造

6、化养育万物的活动。在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朴素整体观的同时,也明确承认人在世界中具有重要的 和谐地位。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而然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 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具有重要的地位,“盈天地 之间者唯万物”,这万物之中,只有人,才可与天地相提并论,合称“三 材”。天、地、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个宇宙生命 的整体,合德并进,圆融无间,才是天人和谐的最高境界。古代典籍指 出: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之道。天地之道,即指自然界阴阳 刚柔的变化法则、规律。人道指的是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人道应当 效法天道,也就是说,人要服从普遍规律,通过

7、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 从中汲取教益,引申出人事所遵循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和谐发展,反对泯灭人的天赋特殊性,反对 返回原始状态来追求天人协调,强调人的特殊性与能动性,重视人类自 身的生存与发展,要善用自然规律为自身服务,同时,要恪尽人类对天 地万物“参赞化育”的责任。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人 类要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载物。”指出人类要具有居下负载万物的品格,醇厚品德,承担重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之处在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 的和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认为人兼有刚柔两重禀性。阳 刚之性要求人“自强不息”,即发

8、挥主动的创造精神;阴柔之性则要求 人“厚德载物”,即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万物。在对自然的实践中,“自强 不息”就是要积极地参加自然的演进;而“厚德载物”则是要求在人类 活动中不超出自然的限度,如此,才能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E 1 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目标的道德规范。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 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 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 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 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

9、事物,五声和,则 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 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而不同”,则和实生物。如果只 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 “同则不继”的现象。 : 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 得众人的信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是和当时“和谐”的文 化政策和“养士”政策密切相关的。“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 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

10、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 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 代的开初,为了给人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 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 作用。 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 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 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 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 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 中国传

11、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作为一种调 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的深刻哲理,为中华 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 宋代学者张载有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仁者气象”和“天地情怀”。今天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谐” 的精华,立足当代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 财富,就是要通过发扬光大天人和谐思想,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最 终使人类永久性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发展危机、生存危机、政治危 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

12、 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 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 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加快立法研 究,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 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 的利用,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得到 协调发展。 r。 二、循环经济法的范式研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2 5 年的经验,全面深刻阐述 了科学

13、发展观,并将中国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概括为“五个统筹”,即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完整理论体 系。“五个统筹”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相 统一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保障,是中国特色发 展道路的指导思想。而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种是传统模式。它不考虑环境因素,一味强调对环境的征服,缺乏 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 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

14、始注意环境问 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 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是治理成本畸高,而且 使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 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 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 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 态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 用、资源化”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 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 “资源产品再

15、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 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全过程治理的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范 式。这一范式应作为循环经济法的法理依据。 第一,制定循环经济法要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任何一种经 济都需要四种类型的资本来维持其运转:即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 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本;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本;包括 基础设施、机器、工具和在内的加工资本;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的自然资本。在循环经济模式之前,是用前三种资本来开发自然 资本,自然资本始终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而循环经济范式中将自 然资本列为

16、最重要的资本形式,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本 储备,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循环经济范式强调,要 发挥自然资本的作用,重视自然资本的生存属性,一是通过向自然资本 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本存量;二是运用循环经济原理重新设计工 业流程;三是开展服务和流通经济,改变原来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第二,制定循环经济法要关注生态阈值问题。承认生态阈值的客 观存在是循环经济范式的基本前提之一。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 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 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循环经济范式强调在生态 阈值的范围内,合理利用自然资本,从原来的仅对人力生产率的重视转 向在根本上提高资源生产率,使“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减少一半”,在 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切实有力地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达到经济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 第三,制定循环经济法要重视生态伦理问题的研究。从生态研究 的历程看,基本上有由“人类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伦理”和“生态 中心主义伦理”三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是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