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47032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相关研究讲解(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的相关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满静,主要内容,第一章 中介语的可变性 1.1中介语的定义 1.2 语言变异 1.3中介语的可变性 第二章 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2.1系统可变性 2.2 非系统可变性 2.3 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的关系 第三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的分类 3.1 个体差异可变性 3.2 语境可变性 第四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和文化因素(文化思维模式 ,学习风格) 第五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对教学的启示(四点),第一章 中介语的可变性,1.1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其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基础上,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

2、语言知识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中间状态, 是一种自然语言, 有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具有内部系统性, 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也是规则有序的)和可变性,1.2 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语言变异会自然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它可以是某个音位, 也可以是某些语音的组合或聚合规则; 它可以是某个语义, 也可以是某些语义的组合或聚合规则; 它还可以是音+义结合而成的语素或词; 也可以是某个语法范畴或语法手段

3、或某项语法规则。如同母语使用者的语言变异一样, 学习者的语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语言的变异。但是,学习者的语言变异远比母语使用者的语言变异更加急剧, 更加频繁。这也是造成学习者语言的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者经常在一种情况下运用一种结构, 在另外一种情况下使用另一种结构。这就是variability变异。,1.3中介语的可变性,可变性是中介语的一个本质属性, 对它的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中介语可变性的因素有学习任务因素、语言环境、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及语用因素等。中介语可变性理论观点认为, 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中介语可变性, 学习者拥有一套异质( heterogene

4、ous)的语言规则系统。在每一个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包含不同的语言规则, 这些不同的规则导致了语言的中介语可变性。Tarone认为可变性准确反映第二语言学习者“知道”目的语的什么东西以及“知道”多少。,第二章 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2.1系统可变性,系统可变性是指人们可以解释和预知的可变性, 是有规律可循的。Ellis认为系统变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异形式,可根据环境等因素对其运用情况进行预测的中介语变化。 例如, 研究者们发现学习者会使用 N o+ Verb和don t+ Verb两种方式来。表达否定形式, 如,Mariana no coming today和Don t sit in

5、that one chair。他们发现, No+ V erb往往被学习者用以进行否定的叙述; 而don t+Verb则用以进行否定的要求,2.2 非系统可变性,非系统可变性则是随机的, 不可预测的那种可变性。非系统变异(non-systematic variability)它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语用变异(performance variability), 这并不是使用者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 只有当语言使用者不能运用其语言能力时才产生; 另一种类型是自由变异(free variability), 非系统变异是针对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现象而言的。SLA对自由变异的研究探索比较少, 自由变异是指学习

6、者在最初阶段习得新规则时, 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这些语言形式互为变体。 例如, 有的学习者在进行否定的要求时交替使用两种方式。No look my card 和Don t look my card。,2.3 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的关系,一些研究二语习得的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变异过渡到系统变异的渐进过程。对于系统性变异和自由变异的定义,语言学家争议很多。两者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系统性变异受某些可观察到的因素的制约,包括语言结构因素和社会语境因素。而自由变异或是非系统性变异是不受任何可观察到的因素制约的,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许多变异很有可能是偶尔产生的,学习

7、者可能拥有两种或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第三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的分类,3.1 个体差异可变性 个体差异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个人因素差异,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习得顺序、习得规则和中介语变体。年龄、社会阶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不同的人在使用语言时会有差异, 而这种差异是有规律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变异同样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规律性。,3.2 语境可变性,语境可变性是指学习者由于不同的任务和环境而产生不同形式的中介语变异, 这种语境包括语言语境( linguistic context)和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 text)。Ellis后来又改进了这

8、一划分法, 又将系统可变性分为情景可变性( Situational variability)和语境可变性( con textual variability)。情景可变性是指学习者根据语言外部因素有选择地使用若干种并存于其中介语中的语言形式, 来完成某种特定的语言功能。语境可变性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主要受语言内部因素的制约。Labov 在其著名的美语中/ R/音过度使用的调查中, 指出说话者因社会背景, 受教育程度及说话场合的不同, 在/ R/音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变化。,第四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和文化因素,基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

9、的载体和人类认知的外显形式, 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征; 文化又影响和规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这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均有体现, 分别以语义文化、语构文化和语用文化与之对应。文化不仅影响一门自然语言的发展, 同时母语文化也会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形成母语文化迁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的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虽然是相互有别, 却是系统的, 有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从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和过程以及中介语的变化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说“一定程度”是因为文化, 较之年龄、动机、天赋、学习策略等其他个

10、体因素而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相对较小; 另外,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文化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 他所处的文化或是他本人的文化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 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相对的, 并非“文化决定论”。,第四章 中介语系统可变性和文化因素,4.1文化思维模式 4.1.1语言结构 4.1.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 4.1.3交际风格 4.2学习风格,4.1文化思维模式 4.1.1语言结构,汉语是一种意合语言, 以一种隐藏的、内在的句法、逻辑关系相互衔接, 以神统形, 其语义和语用因素大于语法因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eg. “(如果) 天下

11、雨, 我就不去” 翻译:“If it r ains, I w ill stay at home” 其中“if”是不可缺省的。,4.1文化思维模式 4.1.2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空间知觉( space perception) 是动物( 包括人) 意识到自身与周围事物的相对位置的过程。主要涉及空间定向知觉以及对事物特性的感知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的一部分,如对物体形状、大小的感知, 是人生来就有的, 而它的选择性、恒常性则显然受到人的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所以是后天性的。,空间概念是生物与外界的关系除肉体界限外的另一个“有机体的领域”(organisms territory ) , 其具有的“

12、领地性”是要求自己有一领地范围并对这一范围加以维护的行为。人的空间观念也是后天习得的。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人口状况使得人们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概念差异很大。,对于那些人口密集度远远低于中国的国家而言, 他们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就相对较高, 加之多半有崇尚个人主义( individualism) 的传统, 在交际中非常重视对私人空间的维护, 这从公共场所中的“一米线”就可见一斑。 西方文化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个人收入视为隐私就是空间距离的心理反映。人们在交际时也注意相互维护和尊重, 而汉语在这方面的限制就要宽泛得多。,4.1文化思维模式 4.1.3 交际风格,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13、Hall 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 和“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 , 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行为。 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 在交际中语境传递了很大的信息量, 因而显得含蓄变通, 如: 汉语中谦词、敬词、通假字的应用, 词性的多变性等; 西方文化属低语境文化, 信息传递溢于言表, 直截了当, 这在他们的谈判风格、合同文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4.2 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Keefe( 1979) 将学习风格描述成学习者对环境

14、的感知和认知方式, 以及对学习环境做出的反应和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倾向性的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4.2学习风格 4.2.1学习风格的分类,学习风格根据其性质和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是“学习的感知模式”(perceptual learning modalities) , 一般认为, 学习者有四种基本的学习感知模式: 视觉学习模式( visual learning ) , 听觉学习模式( auditory learning) , 体验学习模式( kinesthetic learning ) 和动手操作学习模式( tactile learning) 。 另

15、一类学习风格的分类以认知方式为基础, 将学习者分为“场独立型”(field-independent) 和“场依赖型”(field dependent); 分析型( analytic) 和综合型( global) ; 审慎型( reflective)和冲动型( impulsive) 等等。 还有一种分类是以情感和性格因素为基础, 将学习风格分为内向型( introverted) 和外向型( extraverted),4.2学习风格 4.2.2 学习风格形成的原因,学习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 包括性格、观念、认知特点、语言水平等等。 但学习风格也受到诸多外部的因素的影响, 包括学习环境、社区

16、背景、家庭背景,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社会文化因素。,4.2.3 学习风格和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学习风格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感知模式和不同的认知方式方面。Nelso n( 1992) 曾对日、中、美三国学生的学习风格作过一个分析调查。 结果证明: 中国学生倾向于记忆的学习方式, 视课本和教师为权威, 在学习时希望遵循模式, 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不喜欢突显自己, 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周围的环境。日本学生擅长于细致观察和思考, 完成作业相对较慢, 但却错误很少, 与中国学生一样, 日本学生也依赖固定模式, 对外在环境敏感; 美国学生则重视“竞争”,喜欢实践练习,善与人交际, 偏好小组讨论,文化和中间语变异性总结,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语言学习者因为思维模式和学习风格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语言习得顺序和过程。中介语的变异和发展呈现系统性和规律性, 对语言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了解和研究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是改革教学模式、遵循语言习得规律来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教学, 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 要充分考虑到对象学生的习得规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