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46848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探究转变——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教学案例的反思.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理化解题研究9 2 0 1 1年第 J期 化学篇 5 9 引入 创设情境利用新 闻链接 : 广州市珠江河 上出现神秘“ 水雷”, 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 水面上 , 其 中 3个发生剧烈爆 炸 珠江水面上尚有 3 个一触即发的“ 水雷” 漂浮着 , 消防队员、 民警及广州 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聚在一起 , 紧张地研究处 置“ 水雷 ” 的对策 结尾设计 看来 “ 水雷 ” 之谜我们 已经揭开 , 但 这些装有金属钠 的铁桶从何而来 ?又有何用途?还 未爆炸的 3个铁桶该 如何处理?面对这样 的危险化 学药品在储运和应急处理上应有怎样的规范 , 公众应 得到怎样的提示 呢? 讨论

2、通过学生亲 自检索金属钠 的性质用途使 学生形成正确对待化学危害事件的观念 , 而不是将化 学与危害划上等号, 正确对待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和 谐共进有初步概念 结尾设计是化学课 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 的组 成部分, 决不能简单处理, 其实施方式没有现成的公 式可循 , 教师应该根据不 同的教学 内容和要求 , 针对 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 智力水平、 年龄特点和心理特 征 , 精心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结尾 , 才 能达到增强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效果 结束时的 5分钟教学 , 以精 炼的语言, 通过归纳总结知识构建 、 布惑设疑 以究促 智 、 首尾呼应反思升华等方式 , 对所有知识和技能及 时进行

3、系统梳理 , 使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的认识结 构中 茹 挣 挣 拎 挣 挣 缸 奎 由“ 照方抓药“ 向实验探 究转变 麦 科 制 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教学案例的反思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 中学 ( 2 2 6 1 5 1 ) 王萍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 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 要被填满的容器 ,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在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当好“ 导航员” 的角色, 让学生始 终处在主动的地位 , 成为学 习的主人 ,自主地去探究 学习, 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下面 笔者就“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发生装置” 教学案例 来谈谈对此的认识 在对氧气 的

4、实验室制法已经掌握 的基础上 , 来探 究二氧化碳的制取 , 可由氧气的发生装置的选取类推 二氧化碳 的发生装置 一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 氧气 的制取方法有三种 : 2 K M n O 4 K 2 M n O 4 + M n O 2 + 0 2 T Mn O, 2 K C I O 3 K C 1 + 3 0 2 T Mn O, 2 H 2 0 2 H 2 0+ 0 2 t 它的发生装置分为两种 , 学生已了然于胸 此时 要引导学生归纳、 总结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气体发 生 装置的选择依据主要考虑两点: 反应物的状态, 如 K M n O 、 K C I O , 常温下为固态, 而 H 0 :

5、常温下为液 态 反应条件, K M n O 、 K C IO , 需要加热, 而 H 2 0 2 常 温下就可以分解 对照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的原料和 原理 , 学生轻 而易举 地选对 与 H 0 制氧气 相 同的 装置 二、 仪器的选取与连接 初 中化学课本第1 1 1 有如图 1 所示的简易装置 学生从可供选择 的仪器 中 选择锥形瓶 、 烧瓶代替反应容器 试管 , 也可增大反应 物的容量 这样 的装置 所 用仪 器较 少 , 简 单 、 方便 但是 , 实验时所用盐酸 图1 要一次性加入 , 消耗完后, 如果要继续制取二氧化碳, 就得先把仪器拆开, 把剩余试剂倒出, 再添加药品继 6 O

6、 化学篇 数理化解题研究) 2 o n 年第 J J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续实验 这样不仅操作不便, 还影响气体纯度 因此, 有同学选择在橡皮塞上插入注射器添加盐酸, 也有同 学选择图 2所示装置 由 H 0 制氧气 的发 生装 置 过 渡 到二 氧化 碳 的发生装置 , 再 由图 1过 渡到图2装置 按照传统 的教学方式 , 此时教学任 务基本 完成 , 如果要有所 拓展 , 更多 的是在练 习中 体现 , 完全忽 略了课 堂中 学生的主体性 , 没有 让学 图2 生主动地参与

7、到探究活动中来 , 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 活 , 没有体会的探究学习的快乐 , 缺乏探究创新的体 验 如果这时侯教师去点燃学生参与探究 的热情 , 就 会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 装置的改进 每个实验都有一个很大的改进的空间, 教师通过 适当的引导可使学生突破常规,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此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 实录一段课堂教学片段来说明: 师 : 图 2和图 1相比, 有什么优点? 生 : 在反应过程中可随时添加盐酸 师 : 图 2装置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生 : 首次加入的盐酸必须足够 多, 以使 “ 长颈漏 斗的末端插人液面下” 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

8、颈漏斗 溢出 , 这样实验一开始产生大量 的 C O : , 如果来不及 收集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师 : 这样 的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吗? 生: 只能控制反应 的发生而无法控制反应的随时 停止 师: 如何才能使盐酸和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停止反 应? 学生思考 , 讨论后 回答 : 两者不接触 师 : 怎样使两者不接触呢? 生 : 设法让两者分离 师: 怎样操作可使两者分离呢? 生 : 可 以将石灰石放在一个有孔的塑料瓶里面 , 用线提拉的方法, 使得石灰石与盐酸分离 师 : 任意一根线都可以吗? 生: 不行 线必须硬、 像铜丝之类的不与盐酸反 应 图 4 图 5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

9、 教师适当提示弹簧夹的 作用 ) 生: 关闭弹簧夹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导出, 使 得反应容器 内气压增大将液体下压 , 从而使得液体与 固体分离 , 反应就停止 了 若要使反应继续进行 , 打开 弹簧夹即可 师 : 用 U形管能设计出具有以上优点的装置吗? 生 : 当然 可 以 设计 出如图 6所示的装置 师: 可以利用试管完成吗?U形管 内的液体可以 压人左端 , 试管内的液体可以压人哪里呢? 孔 塑料板 图 6 图 7 学生继续讨论 , 结果得出如图 7装置 学生继续解释原理, 并总结出改进后的装置的优 点是: 可 以控制反应的随时发生与停止 实验探究围绕一个 主题展开 : C O 发生装

10、置的改 进 由浅人深 , 层层递进的设计方案 , 使得同学们在解 暖 强 数理化解题研究 2 0 1 1年第 J期 化学篇 6 1 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 , 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 , 而新的 问题提出又是探究活动 的开始 这样的探究情景 , 让 学生充分感知到解决 问题的过程 又是发现新 问题 的 开始 这种真实 的学 习情景能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功 能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 自觉 主动地融人 学习情景 , 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 有利 于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 、 学 习科学过 程 和方法 , 形 成 良好 的学 习 习惯 热 点 透析 米 四川省仪陇县炬光中学校( 6 3 7 6

11、6 1 ) 刘毅 一 、突出学科的教育功能 例 1 古诗词是古人 为我们 留下的宝贵精神财 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 , 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人屠苏 解析物理和化学变化是每年各地必考选择题 , 且近年来所举例子更接近 于生活实际, 如古诗词、 成 语等, 考生一定要抓住区分的本质, 看是否隐含有新 物质生成 , 本题 的 A、 B 、 D均隐含有燃烧现象在其 中, C中只是形状大小的改变 , 无新物质生成 , 故选 C 二、 突出与 S T S E( 科学、 技术、

12、社会、 环境) 的联系 例 2 2 0 0 9年 l 2月 1 9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 哈 根 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时提出, 到 2 0 2 0年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 0 0 5年下降4 0 一 4 5 , 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 放, 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 1 ) 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 C O : , 人 和动植物通过 作用将 C O : 释放到大气中 ( 2 ) 科学家采 取 “ 组合转化 ” 的技术 , 将 C O :和 H :以一定 比例混合 , 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 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如下 ) , 生成一种很需要 的化工原料 和水 请在括号内填写

13、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 : 2 C 0 2 + 6 H 2 =1 ( )+ 4 H 2 0 ( 3 ) 造成温室效应 的主要原 因是 ( 4 )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 自 己身边做起 比如双面使用纸张 双面使用纸张和减 缓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 ( 5 ) 为减缓 C O 含量的增加, 请你提出两条合理 化建议: 解析关于温室效应属今年的热点考题 , 此题结 合今年哥本哈根气侯会议和我省节能减排会议提出 , 书上有关 C O 与温室效应一节的内容要作为重点复 习 答案( 1 )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 ) 根据化学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得出括号内的物质 为c H (

14、 3 ) 大气中 C O 的不断上升 ( 4 ) 双面使 用纸张就节约了纸张, 也就节约了木材, 保护了森林 资源, 就可以多消耗 C O ( 5 ) 属开放性试题, 无固定 答案 , 如 : 减少化石燃料 , 大量植树造林 例 3 目前流行的甲型 H l N 1 流感病毒, 使得抗 病毒药物达菲( T a m i fl u ) 再次受到人们的“ 关注” 达 菲可由中药八角中提取的莽草酸(s h i k i m i c a c i d ) 为原 料合成, 莽草酸的化学式为 c , H 。 0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 莽草酸中碳 、 氢两种元素 的质量比为 ( 2 ) 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 ( 3 ) 1 7 4 g 莽草酸中含有 g 氧元素 解析 与甲流感有关 的化学试题也属今年 中考 的热点题 , 此题是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 1 ) m( C ) : m( H)=1 2 7 : 1 1 0= 8 4 : 1 0=4 2 : 5 ( 2 ) 莽草酸的相对分子质量 =1 2 X 7+l1 0+ 1 65:1 7 4 ( 3 ) 1 7 4 g 莽草酸中含氧元素的质量 =1 7 4 g 了 _ 1 0 0 = 8 0 g T 而 g 学 化 考 一 中 平 一 年 一 1 米1上 米 米 O米 2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