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45567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D)A.曦月(x)襄陵(xing)沿溯(sh) 采薇(wi)B.绝(yn) 飞漱(s)属引(zh) 萋萋(q)C.藻荇(xng) 燕然(yn)缥碧(pio) 轩邈(mio)D.横柯(k) 戾天(l)急湍(tun) 经纶(ln)导析:DA项,“溯”应读作s;B项,“漱”应读作sh;C项,“燕”应读作yn。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A.夏水襄陵(升到高处)不见曦月(日光)B.属引凄异(连接)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C.戾天(至、到达) 甚箭(超过)D.负势竞上(凭依)

2、 望峰息心(使停止、平息)导析:A“曦”在此处的意思应为“太阳”。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D)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蝉则千转不穷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导析:DA项,“阙”同“缺”,空隙、缺口;B项,“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C项,“反”同“返”,返回。4.下列句子停顿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D)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D.庭下如/积水空明导析:D正确停顿应为“庭下/如积水空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D)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

3、地理学家。B.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C.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孟浩然、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导析:DD项,“孟浩然”应改为欧阳修。6.默写填空。(8分)(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

4、轼记承天寺夜游)(5)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前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早春西湖的花草,游人游春赏景被花迷醉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7.某班级开展“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7分)(1)根据示例补充本次活动方案。(2分)示例:分组收集资料组织歌咏自然的诗会自然风光图片展(2)在“歌咏四季”的环节中,同学们收集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请你也写出一句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进行赏析。(3分)诗句:(示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赏析:这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斜立,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

5、画。同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3)“亲近自然”活动归来,班上准备办一次自然风光图片展,请你为此展写一段前言。(2分)答案:(示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蓝天、小溪、古松、青山哪一样不令人陶醉,哪一样不使人留恋!停住你的脚步,聆听这大自然的天籁,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吧!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6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8.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原

6、诗用词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出作者出游的欣喜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9.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2)虽乘奔御风(飞奔的快马)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B)A.B.C.D.导析:BA项,“自”分别是“在”“如果”;B项,“虽”是“即使”,意思相同。C项,“之”分别是“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

8、“以”分别是“此、这”“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3.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B)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一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二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导析:B第二段也是正面

9、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4.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4分)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

10、问题。(11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11、。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墙援:篱笆墙。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泰:安适。忧望:挂念,盼望。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瞥然:形容时间短暂。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15.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2、(2分)(C)A.B.C.D.导析:C“犹”在此处应解释为“如同,好像”;“信”在此处应解释为“随意”。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2分)译文: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2)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2分)译文: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17.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5分)(1)文中绝字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1分)(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

13、,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参考译文:【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 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 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

14、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浪游记快(节选)清沈复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

15、往院中居焉。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柏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即呼曰“无忧树”。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注】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土人:本地人。太华:指华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