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5455520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原理考试复习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因此,包括两个方面: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2、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城市规划目的: 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 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2、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建筑设计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3、城市设计的内容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从三维的角度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可做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

3、立、使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等。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的成果完成,并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将被作为地方法规指导城市建设。因此,城市设计成果有一个向法律文件转化和立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师不但参与立法,还应是执法群体中的一员。4、城市设计的类型-三种类型 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5、城市设计元素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1)、土地使用:目的对用地定性,进行使用性质分区。性质一般划分为:混合利用区。商业、办公、住宅、旅馆或混合建筑(底商住宅

4、楼、公寓楼、交通建筑等)特殊功能区。对某些具有地理特征和历史意义的地区,规定其特殊的利用性质,只供某些特殊项目建设之用。如作商业中心、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少数民族集居区等等。有条件开发区。规定了特定的开发条件。群集建设区。指在保证居住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允许将单栋住宅集中建设的某些居住用地。可提高基础设施的集中利用率和增加公共绿地。鼓励性建设区。在此区内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如允许提高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建筑面积,以获得地面的一块绿地、一条拱廊或一段通道等等。趋势:现代城市土地使用的趋势是多样化,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促进城市空间24小时保持活力。(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城市建筑的形状、色

5、彩、材质及其组合等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劣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讲要满足控规中规定的规定性指标、指导性指标和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有条件规划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设计重点: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3)、开放空间:开放空间也称

6、公共空间或开敞空间,指城市中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新型的公共空间还包括对公众开放的建筑物的公共大厅、中厅、室内街道、室内广场和建筑的灰空间等。城市生活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生活闲暇化,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和文化性四个特性: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可达性:方便到达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少数人。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活动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4)、使用活

7、动的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生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散步、户外停留、休闲、晒太阳和看热闹等。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等。社会性 活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的活动,所

8、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当人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事前两类活动时,在一定的社交距离内就可以引发社会性活动。(5)、交通与停车 城市交通与停车问题在现代城市中越来越来突出,对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城市交通的组织,主干道、次干道、高速公路、停车场、停车库以及路边停车等等的布局与设计能形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对城市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城市交通与停车是城市设计学科的另一条主线。城市交通对城市环境有很大影响。对策:采用多种停车方式,包括多层次停车库、地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特别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另外,鼓励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边停车,可大大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在中心区建设

9、步行街和步行广场,既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又增强了城市的可居性。(6)、保护与改造 继承和发展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对矛盾。除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对个体建筑的保护也有许多成功的尝试,如建筑周围的景观控制、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城市环境文脉的视觉联系等。在法规方面有空中开发权转让、建筑立面转让等做法。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

10、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通过某中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7)、步行街(区)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林阴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等。优点:社会效益:提供了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改善人际关系。 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交通方面:步行道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8)、标志与标牌城市的标志与标牌是城市商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包括道路指示牌、广告、宣传牌、灯箱等,一般来讲,城市的标志

11、与标牌都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且色彩鲜艳、造型活泼,有时配以奇妙的灯光和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氛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在城市设计时,对标志与标牌设置的高度、位置、样式都应统一规定,使其有连续和谐的景观效果。6、城市设计原则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城市性质的制约:不同性质的城市在建筑风格、色彩、气氛、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等方面可能不同。城市设计要服从这个基调。城市规模的制约:不同规模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地位、作用以及相应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设计应与之相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城市设计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注入物质文化传统、新的土地利用内容和城市机能、政策等因素。因此,在

12、对城市某地块或区段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该地块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用地的设置等)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必须以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为出发点,对所有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根据这些结论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和景观设计。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AMASLOW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要等级”学说中,把人的基本需要按发生顺序,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五个等级。 生理需要: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的需要。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病的防治、平等的待遇以及对未来的保障,如就业保障、丧失劳动力后的生活

13、保障等。社交需要:人们的交往、朋友的友谊等。心理需要:包括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地位欲以及他人的尊重和赏识等。自我完成的需要:这是最高级需要,指在没有任何精神的、物质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内在需要。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充分利用以下原有优势: 自然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人工环境特征: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文物古迹等。 社会环境特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风尚等。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空间-实体-人是动的,光线、空间效果是变化的。 距离:人与实体间的距离。 动线:路线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连续性/人的行动方式 光线:考虑一天中时辰的改变,

14、天气和季节的变化。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平面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中心点突出,平面构图简洁明快等。 空间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 型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多样而统一。 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构图方式向以空间虚体为中心的构图方法发展7、城市设计特征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核心,为人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和场所。人的各类活动的需求(生产、生活、交往、游憩、出行等)人对美观的需求人对环境气氛的要求(纪念性、游乐性、肃穆性、活泼性、居住性)人对空间的需求(空间的层次、序列、场所感、识别性、私密性、对比与变化等)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它

15、的内涵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筑等密切关联,并与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有关。3、有时间-空间概念4、有鲜明的地方感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各个时期人的影响都在城市空间中积累和交织,有时是更替,城市空间融进了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道德的、和宗教的等等,体现时代性,又有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5、政策性较强如制定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8、凯文林奇的城市形象理论 美国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提出了比较有影响且得到广泛应用的城市形象理论。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且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验格外重视,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形象性的建立: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的心理形象的性能。林奇还提出了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和意义。-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