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3853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学导案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公开课教案略 作者: 日期:5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4、大道之行也 礼记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提高诵读能力。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上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故事,相传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很沮丧。于是他就把这件事和当地的一个人说了。听完后,这个人就劝慰他说

2、:“嗐,老兄,你不要着急,不要沮丧,你丢的这件衣服在我们武阳一定会找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回去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后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哪个同学知道?(路不拾遗)那路不拾遗这个故事形容社会风气怎么样?(社会风气好)还有个成语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说晚上不关闭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是什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打一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天下无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假如哪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正无忧了。但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给我们提出了

3、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无贼。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二、资料链接1、 礼记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2、 背景简介。昔者仲尼与于蜡(读zh )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事毕,出游于观(读

4、gu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大概感叹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3、 总结原因。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三、齐读学习目标四、品读课文(一)读准字音1、 生齐读课文。2、 校对字音。3、 解释重点字义。(二)读出节奏学生大声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读课文。1、 指名朗读。2、 出示划分好停顿的课文,再次齐读。(三)读通

5、文意1、 小组合作读,把不懂的字、词或句做上记号。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3、 生齐读课文翻译。(四)读明内容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明确: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 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2、文中所构想的 “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呢?明确:一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二是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三是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五、悟情感1、如何评价儒家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明确:(1)在当时看来:不满现实,向往美好。(2)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仍有意义。2、这样的社会能否实现?明确:“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

6、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3、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明确:(1)孔子:大同 (2)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陶渊明:世外桃源 4、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明确: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讲信修睦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5)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6)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7)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要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5、今天的社会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吗?明确:温家宝总理提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六、背诵指导七、课堂总结:这就是先贤们为我们构想的大同社会,我们也一直为之而奋斗,让我们在朗朗读书声中结束这趟课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