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5431265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能力提升训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一xx0x0/2O t1 t2 t甲乙图242一、选择题1. 如图242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相对同一参考系的位移图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B. 乙比甲运动得快C. 甲、乙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x0 D. 甲比乙早出发时间t1,两物体在t2时刻相遇2. 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它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有的到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经过全程中点位置时的速度为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v1v2v3 B. v1v2= v3 C. v1= v2v3 D. v1v2=v33. 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

2、起,第1s内的位移为1m,第2s内的位移为2m,第3s内的位移为3m,第4s内的位移为4m,由此可知( )A. 此物体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此物体的初速度一定为0C. 此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1m/s2 D. 此物体在前4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4. 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10m/s2)( )A. 2m/s B. 4m/s C. 6m/s D. 8m/s5. 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路过某处的同时,该处有一辆汽车乙开始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去追赶汽车甲

3、。根据上述已知条件( )A. 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B. 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过的路程C. 可求出乙车从开始运动到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D. 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前,甲、乙两车相距最远时乙车的速度6. 一人从雪坡上匀加速下滑,依次通过a、b、c三面标志旗。已知ab=6m,bc=10m,人通过ab和bc所用的时间均为2s,则人通过a、b、c三面标志旗时的速度va、vb、vc分别为( )A. 2m/s,3m/s,4m/s B. 2m/s,4m/s,6m/s C. 3m/s,4m/s,5m/s D. 3m/s,5m/s,7m/s7.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

4、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止时,后车以前车刹车的加速度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滑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车在上述过程中不相撞,则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A. s B. 2s C. 3s D. 4s8. 从某一高度竖直上抛一物体,5s内在空中通过的路程为65m,不计空气阻力。那么,该物体上抛时的初速度可能为(g取10m/s2)( )A. 20m/s B. 30m/s C. 38m/s D. 40m/s二、实验题(共10分)9.(10分)为了测量一高楼的高度,某人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根长为l的绳的两端各系一个重球。一人站在楼顶上,手执绳的上端无初速释放,使其自由下

5、落。另一人在楼下测量两球落地的时间差t,即可根据l、t和g计算高楼的高度。(1) 从原理上说,这个方案是否正确?(2) 从实际测量来看,你估计最大的困难是什么?(3) 若测得l=10m, t=0.2s,g取10m/s2,试估算该楼的高度。三、计算题(共42分)10.(10分)火车自甲站出发,先匀加速前进一段时间t1=5min,后又匀减速一段时间t2=2min,正好到达乙站停止。若甲、乙两站相距x=4200m,求火车运行的最大速率。11.(10分)火车以速率v1行驶,忽然发现前方同一轨道上距火车s处有另一辆货车正沿相同方向以较小速率v2匀速运动。司机立即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

6、车不相撞,求加速度大小a应满足的条件。12.(10分)某人在室内以窗户为背景摄影时,恰好把窗外从高处落下的一小石子摄在照片中。已知本次摄影的曝光时间为0.02s,量得照片中石子运动痕迹的长度为1.6cm,实际长度为100cm的窗框在照片中的长度为4.0cm。凭以上数据,你知道这颗石子是从多高的地方落下的吗?(g取10m/s2)13.(12分)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速度均为20m/s。当它们之间相距150m时,甲车刹车以大小为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行驶。从此时刻起,经多长时间两车相遇?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二Ovt(a)Ovt(b)Ovt(c)Ovt(d)图11. 如图1所

7、示的速度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是( )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2.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1s末的速度为6m/s,第2s末的速度为8m/s,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初速度为3m/s B. 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C. 任何1s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都为2m/s D. 第1s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6m/s3.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B. 在1s末、2s末、3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C. 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D. 在相邻两个1s内的位移之差都为

8、9.8m4. 汽车沿一条平直公路以速度v=20m/s匀速行驶中突然刹车,刹车后汽车以加速度a=5m/s2运动。求汽车从刹车开始5s内的位移。5. 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第1s内以加速度a=1m/s2运动,第2s内的加速度a=1m/s2,第3s内又以加速度a=1m/s2运动,第4s内的加速度a=1m/s2,如此反复,经100s此质点的总位移多大? 6.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通过某一段距离h的时间为t1,通过与其连续的下一段同样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的t2,求证该地的重力加速度。7. 如果飞机在上升过程中每秒钟的耗油量D=pa+q(p、q为常数,a为加速度),那么一架直升飞机从地面垂直起飞,应以

9、多大的加速度上升至H高度时耗油量最少?并求此最少耗油量。发展级8.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时间t后开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时间t恰能回到出发点,则a1a2为 ( )A. 11B. 12C. 13D. 149. 一列货车以8m/s的速度在铁路上行驶,由于调度事故,在后面600m处有一列快车以20m/s的速度在行驶,快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但快车要滑行2000m才能停下来。试判断两车会不会相撞。10.甲物体从某高楼离地1/3楼高处自由下落,最后1s钟通过的位移是全程的5/9 ,令甲物体下落同时,从楼顶竖直向下抛乙物体,两物体恰好同时落地,不

10、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1)竖直下抛的乙物体的初速度多大?(2)甲、乙两物体着地时的速度各多大?11. 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落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有多长?(计算时,可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上,g取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12.一运输车往返于相距s的A、B两站之间。若运输车在加速和制动时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a,且规定运输过程中速度大小不得超

11、过v,求该运输车从A站启动到B站停止所需的最短时间t。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一1.BCD 2.C 3.D 4.B 5.AD 6.B 7.B 8.AB9.(1)正确;(2)两球落地时间差的测量;(3)130.05m或125m10.20m/s 11. 12.20m 13.5.5s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二1.B 2.BC 3.CD 4.40m 5. 50m 6.略 7.设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高度为H,由H=at2/2, 消耗的油量V=(pa+q)t则p2a=q2/a时,油量消耗最小,此时a=q/p,最小耗油量为.1.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2. 若不是心宽似

12、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在纷杂的尘世里,为自己留下一片纯静的心灵空间,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阴晴圆缺,你都可以免去浮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轻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上的每一步3. 花一些时间,总会看清一些事。用一些事情,总会看清一些人。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既纠结了自己,又打扰了别人。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4. 岁月是无情的,假如你丢给它的是一片空白,它还给你的也是一片空白。岁月是有情的,假如你奉献给她的是一些色彩,它奉献给你的也是一些色彩。你必须努力,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时,你的回忆里才会多一些色彩斑斓,少一些苍白无力。只有你自己才能把岁月描画成一幅难以忘怀的人生画卷。学习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