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5414301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探社会科学哲学之研究典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初探社會科學哲學之研究典範 施文 國高雄師範大學工教系博士班研究生 高雄市三民家商專任教師 壹、緒 科學哲學是西方哲學家對各門科學的發展進反思的結果,社會科學 哲學雖然有其長久的發展脈絡,然而其快速發展則導因於十九世紀法國社 會學家孔德提出實證主義一詞,捨棄形上學的空泛,用極端經驗主義的觀 點對世界做描述。二十世紀初期,維根斯坦出版輯哲學,在維 也納學派的積極推廣與大倡導下維根斯坦的輯實證大放彩, 繼而後實證主義、詮釋學派、社會批判主義、性主義等社會科學哲學的 典範也逐漸成熟茁壯,推陳出新,進入結實纍纍的階段。 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把形成某種科學特色的基本觀點,稱作是這

2、種科學的典範(paradigms) (美華等譯,民 87),所謂的典範,係指 研究者從事研究活動所持的共同信與方法,它是一個研究社群 (research community)據以構思研究問題、解研究情境、選擇研究方法、執研究 工作、解釋研究結果的整體性架構與型式(吳明清,民 80:65);換言之, 研究典範是指一個科學社群,在某一段時間內,共同接受與認定的一套假 設,這一套假設是這個社群的成員認定問題、解決問題、溝通討檢證共 同關心之課題的準據,同一科學社群的成員在此一典範下,對社會事實進 科學的研究、討、並解決問題。 典範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產生或發現缺陷,新的典範就會出現並將舊 典範的典範取

3、而代之,每一種典範為人生活提供同的檢視觀點( 美華等譯,民 87)。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詮釋學派、社會批判主義、後 現代主義與性主義是社會科學研究中幾個主要的研究典範,同的典範 會產生同的觀點,並各有其主要代表人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當代 具有強的影響。 2 貳、遵循因果法則强調經驗的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 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是二十世紀最古、最廣為使用、最具影響 的研究典範(朱柔,民89;杜中環,民91)。它起源於創社會學的法 國社會學家奧古斯丁.孔德(1798-1857)所建的一支思想學派,孔德首倡 實證主義,他在實證哲學講義(Cou

4、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istic) 出許多實證主義原則,至今仍舊適用(朱柔,民89)。它也繼承維 根斯坦(Wittgenstein)的檢證原則、素(Russell)的輯原子及馬赫 (Mach)的現象思想(秦夢群、黃貞裕,民90)。實證主義以維也納學 派(Vienna circle)的主張為主要代表,發展之初維根斯坦的著作輯哲 學對維也納學派及世界學術界產生重大的影響,輯實證也因此 而盛極一時,維根斯坦的觀點源於素的輯實證思想,企圖以輯分析 澄清語言的真假。 實證主義者視社會科學為,為發現與確證一組用預測人活動一般 模式的機因果法則,而結合演譯輯與對研究做確經驗觀察的

5、一種有 組織的方法。他們指出,人事件的解釋可以考因果法則,因果法則為 我們描述事件的原因與結果,而法則的運作是根據嚴謹的輯推,研究 者以演繹輯將因困法則與社會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特定事實加以結,以 帶有公、推、假定、以及定等正式的符號系統,表達法則與社會 科學的 (朱柔,民89) 。 在本體方面實證主義主張素樸實在(nave realism),其思想 源為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人經由感官所感知的外在世界 才是真正的實在,而且是人可以加以解的,所以人必須以感官 經驗為基礎,發展知,只有感官所感受到的經驗才是實在的。在知 方面則主張二元,以主/客對的方式獲致客觀的真,在方 法上,則主張

6、用實驗操控的方法,驗證假設,希望能藉以獲得 則性的知(黃光國,民92)。因此,實證主張知是可以經一套客觀 的標準辨別真偽的(杜中環,民91)。 雖然實證主義對當時世界學術之影響極大,許多人認為這種哲學思 想可以做為統一科學的基礎,但自波柏(Karl Popper,1902-1994) 提 出進化認,對輯實證進嚴峻的批評與挑戰,並在 1934 發表科學發現的輯後,他的主張開啟後實證主義的發展,社會 科學哲學的典範也由實證主義進入到後實證主義的階段。 3 波柏提倡否證,認為科學研究的目的,是要證實命題,而是 要以否證的方式去除中的錯誤,並將尚未受到否證的保在 中,所以科學並是真,科學研究是一種永無

7、止境的演化過程, 因此在本體/認/方法等方面有轉變,由描述真轉向追求 近似真;由歸納法轉向演繹法,由經驗轉向性,由實證轉向否證 ,科學家的角色也由描繪者,轉變為創造性的思考者(黃光國,民92)。 、由現象學及史角入的詮釋學派 詮釋學 (hermeneutics)源自於對諭的解,其主要意義為宣示、 解、翻譯、使人明白之意,是探討意義的解或詮釋的學問。詮釋學一 詞源自希話中的天使赫密斯(Hermes),他是天宙斯的使者,即傳 信之 ,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主動的詮釋宙斯的意思(黃光國,民92; 楊深坑,民91) 。詮釋學主張知檢証的核心概就是解 ,強調詮釋 過程中,主體的擬情能,要詮釋必須進再體驗,

8、即透過對他人結 構的複製和模仿,才能超越個別體驗之界線,重新建構與體驗。 其發展的史可分為三階段,最早出現在學域,古希人求諭、 解諭的時期,所以第一階段的詮釋學指的是詮釋聖經 ,詮釋者必須 從原文去找尋聖經隱藏的意義,探討對聖經經文的正確解,所以詮釋 學就是解經學。後擴及語言與文學作品及法修文的解釋。 第二階段是指施萊爾馬赫(Friedrich E.D.Schleiermacher,1768-1834) 的心主義與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史主義的詮釋學, 施萊爾馬赫是奠定詮釋學系統性原則和方法的第一人,他認為解能 單純的只對原文語法做認,應包括一的整體事實

9、或過程,因此但必 須對原文進語法上的解,還要進思想中事實心學上的解釋,主張 詮釋者應擺脫自己的偏,進入被研究者本身的場,以其方式進思 維。狄爾泰刖認為個體活動的解,是在史中澱下的文化 和同主體的創造相互作用的結果,現在人要瞭解過去的人,就必 須解以往的人的生活方式,藉由入(empathy)去解另一個時代的 體驗(畢恆達,民85)。 然而狄爾泰對解的史性重現到海德格(M.Heidegger, 1889-1976)轉為關心存有 。第三個階段的詮釋學即指海德格與高達美的 詮釋學,他們把詮釋學從方法轉向本體,詮釋從對被解對象獲得認 4 ,轉而成為在解之中開展規劃自己的可能性,從而使詮釋學成為一門 真正

10、的哲學,(黃光國,民92;楊深坑,民91)。 海德格強調一種無成的 、 無前設的 、和面對事實本身的思 維態,他提出解是人存在的先決條件與基本模式,是人之為人的 存在基礎,而是主體認客體的方法,他以在世存有取代胡賽爾 的超越自我,海德格存有的問題再是客觀世界如何在意中構成, 而是人是麼,人的生活如何,就是解的過程與結果,他認為解 的意義是尋求客觀知對象,而是人面對 我是誰 的終極問題(陳向明, 民92)。高達美認為解的先決條件是哲學所致清除的成 ,他 强調成並全然是負面的,而是瞭解新事物所必須的先前解,他 稱之為成的成 ,跳脫自己的足點以進入他人的視域是可能的, 因為我們的存在植基於我們的處境

11、與視域之中,因此藉著詮釋者與文本的 互動過程,視域的融合與轉化才能達成解(畢恆達,民85)所以個主體 之間的相互解是雙方努的結果,而是一方被動的被他方認。 詮釋學派進研究的目的是在發展對社會生活的瞭解,研究有意義的 社會動,發現在自然況下人們如何建構意義,及經驗日常生活,他們 認為社會實相是被發現的,社會實相是因為人們經驗到它、知覺到它、 並賦予它意義,所以社會實相是建在人們對它所下定義的基礎上。因此, 詮釋研究是表意的、歸納的,著重詳細閱或檢視文槁(text)內容,文槁 可以是一席對話、書面文字、或圖片,研究者進閱,以揭隱藏於文 稿內的意義,( 朱柔,民 89)最常使用與觀察與田野研究的技

12、術,以捕捉情境脈絡,進入他人內心以察世界,運用同心以解世人 的想法與世界觀。 肆、負有批判社會解放人使命的社會批判主義 社會批判的批判概雖然承襲自馬克思的史唯物、黑格爾的辯 證觀與意型態批判以及弗格伊德的心分析,但主要是針對二十世紀三 O 代戰後新野蠻態,對社會物化、偏估化、性控制橫的一種反(黃 光國,民 92;楊深坑,民 91),以一種使批判社會科學本身成為引導這個 社會秩序轉變的方式,解釋社會秩序(Fay,1987,引自朱柔,民 89) 是社會批判主義的目的,他們志在揭發迷思,改變世界,批判認為社 5 會研究應該關注社會正義,而是強化被研究者的社會順從性,具體的社 會實相是由與者在辯證互動

13、中相互建構而成的(Freire,1992)。 批判崛起於德國的法克學派,其特色是以當時的哲學觀 點與黑格爾的學,重新解釋馬克斯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黃光國, 民 92),他們針對資本主義、科學主義、實證主義,甚至語言、知、主體、 社會體制所隠含的意型態糾結,提出批判性的反(楊深坑,民 91)。 1923 法克大學成社會研究中心,成的宗旨是:以馬克 斯主義的,研究整體社會生活,包括經濟基礎、各種制及思想觀, 早期的導人物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阿多 (T.Adorno,1903-1969)。德國納粹主義的興起,使他們輾轉亡美國,寄 屬於約哥比亞大學,

14、納粹主義的欺壓,使他們產生文化的迷失與没 ,他們承襲韋伯的觀點,對布爾喬亞文化與學術思想展開徹底的批 判,集大成的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所提出的溝通動對 社會批判主義的影響尤其深遠(黃光國,民 92,楊深坑,民 91)。 哈柏瑪斯認為批判負有批判社會及解放人的使命,他批評波柏 等人的新實證主義没有區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差,以自然科學的方 法去處人文科學的問題是獨斷的,波柏的思考本質是工具性,其特質 在於宰制或支配功能,哈柏瑪斯認為任何將性等同於工具性的主張, 是意型態,波柏等人過於天真的看待知探究問題,就無法解到意 型態在其中所扮演的宰制性功能。哈柏瑪斯指出社會科學家最主

15、要的任 務,就是批判並揭意型態,他在溝通動中指出:性是 為的某種型和型態,一種為是否合乎性,只能在這種為與其他 為的關係中加以認定,這時,互動雙方的言語扮演決定性的作用,所 以溝通為很重要, 一個解放的社會,人們必須學會在公共域中為自己 思考、話、和動,依賴對話,民主的輿和意志,形構出一種無扭 曲的溝通 ,人們才能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誠的生活(黃光國,民 92)。 伍、多元融合挑戰父權的性主義 在史演化的過程中,男性的社會經是極為同的,而對事情 的看法也盡相同,隨著啟蒙運動,確認人生而平等的觀點,但婦 們仍發現性仍是第二性,性被忽、扭曲、邊緣化,無法與男性同 等足,在此自覺下,性主義誕生,並且蔚為風潮,影響許多同 6 域,性主義只質疑以往由男性建構之社會秩序,也對傳統認定的知、 權、語言開始挑戰與檢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