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方法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540798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方法研究(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态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方法研究 季敏王尚旭 (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C N P C 物探重点实验室1 0 2 2 4 9 北京昌平) 地震分辨率一直是薄储层和岩性地震勘探研究的主要问题,通常教科书中i 4 地震波长为时问分辨率的极 限,但随着油田开发进程的深入,人们对储层研究精度和准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小于1 4 波长的薄储层特 别足楔状体顶点位置的确定等地质认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楔状体正演模型振幅、瞬时振 幅、瞬时相位三种属性的研究和动态分析,寻找地震属性的变化规律以确定楔状体地层厚度变换的趋势,并用 属性的动态变化来寻找楔状体顶点的准确位置。 1 W i d o

2、s s 准则 当地震波通过厚度大于或等于1 4 波长的地层时,根据反射波形能够分辨地层的顶、底界面的存在,这样 可按两反射波时差来计算地层的厚度。而当地层的厚度小于1 4 波长时,仅从地震反射波形很难识别地层的顶、 底界面,因为两反射波已叠加在一起,成为复合波。已无法用它们之间的时差来确定其厚度。1 4 波长为时间分 辨率的极限,也称为调谐厚度。波长是地层速度与视周期的乘积,因此速度越低、视周期越小( 或频率越高) , 时间分辨率能分辨的最小厚度越小。 2 地震属性 依据W i d e s s 准则的基本原理,对正演楔状体模型进行地震属性的提取和分析,进而寻找到楔状体模型的顶 点位置。这里之所

3、以选择地震属性作为研究的手段主要是因为地震属性是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转换 而得到的有关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特征的特征参数,是表征和研究地震数据内部所包含的时间、振幅、 频率、相位以及误差特征的指标。它携带大量的储层地质信息,有的对储层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有的可以提示 地下异常,有的又与含油气性有一定关系。 对于地震剖面,提取出整道,每道相当于一个实地震道,对每个实地震道x ( t ) 做H i l b e r t 变换得到y ( t ) , 即y ( ,) = x U ) 术二。故复地震道z O ) = x ( ,) + 抄( ,) ,从而可以求得瞬时属性。瞬时振幅: 么( ,)

4、: x 2 ( ,) + 哥( f ) 】1 2 ,瞬时相位:9 0 ) :甜c 增羔婴 - 3 模型试验结论 一 地震属性广泛的应用于储层分析、预测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地震属性来定量的识别薄 层厚度和顶点位置更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地震属性的动态变化来确定楔状体的顶点位置,取得了很 好的预测结果。在地震属性提取过程中,以目的层为基准蕊分别向上、向下移动8 毫秒来提取振幅、瞬时振幅、 瞬时相位三种地震属性。首先根据瞬时相位的相位异常点来找到楔状体1 4 波长的位置,然后再依据振幅和瞬 时振幅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楔状体顶点位置。该方法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由于原理明确、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而受到广泛的欢迎,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和方法技术的局限性,地震属性分 析应注意识别多解性,并结合其它技术、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地下的情况。 1 4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