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5405494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六部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谷静悄悄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山谷静悄悄是四年级上学期的一节表演课。在学业标准中要求学生们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二)学情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他们演唱歌曲上具备初步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够鉴别出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并从这些音乐要素中体会音乐的情绪,我将以“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合作探究”的方式

2、为关注点,切实调动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其中,回归课堂本质,将课堂交给学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优美、轻松、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山谷静悄悄,在歌唱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妙。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寻找音乐的美好。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和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四、教学重点:1.注意歌曲的力度记号,整首歌曲用轻柔的声音演唱。2.能够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有感情地演唱五、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音符节奏的掌握。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六、教学过程(一)

3、师生问好(二)设问:请问谁去山上玩过?大山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雄伟的,寂静的,心旷神怡,空气清新,神秘的等等。(三)出示图片,回想一下当时你们去山上游玩的画面引出山谷静悄悄的课题。(四)师问:当你爬上山顶的时候会不会很激动。激动的你会有哪些行为呢? 学生:说不出话,心跳加速,想唱歌,想呐喊。(有同学提到呐喊)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回声”,通过回声引入本课难点“P(弱)和F(强)以及渐强和渐弱记号”(五)用发出回声的互动形式让同学们直观的理解强和弱,从中弱(mp)-弱(p)-极弱(pp)的渐弱和从极弱到中弱的渐强。(六)学唱歌曲1、请同学们认真聆听歌曲的第一部分,听完老师提出:歌曲中什么在飘

4、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请同学回答。2、跟电子琴学唱第一部分,注意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的演唱。(八)教师范唱,学生体会力度变化,学生范唱,老师点评。(九)学唱第二部分1、 教师范唱第二部分,学生在歌曲中寻找相应力度变化。2、 让同学们理解歌词,地质队叔叔们跋山涉水,有时候还会身处险境,为的就是进行地质研究,发现更好的矿产资源,为祖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3、 学习运用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十)处理作品的结尾1、老师用电子琴伴奏,学生随伴奏用、优美、轻松、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全曲。2、请一个同学在老师指定的部分敲响三角铁,模仿地质队叔叔手中小铁锤的声音。

5、(十一)分组表演,以对歌的形式表演全曲,一问一答的形式,或者男生问,女生答,换着表演。(十二)在歌曲中结束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歌曲带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学会了运用强弱音演唱歌曲,利用渐强、渐弱抒发情感,如果今后有机会再去山上游玩,大家一定要爬上山顶,在真实的环境中演唱歌曲。六、教学反思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清醒认识。这个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对物对事的理解比以往的学生要强很多。所以,老师的课堂模式就不能仅限于滔滔不绝的给予,而是应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将课堂还给学生。这种“还给”的课堂老师不再

6、是主角,更多的应该作为一名主持人的角色,让每个同学都在课堂中充分的展现自己。就我本节课堂来说,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在慢慢的交流中理解他们,懂得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分的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每个问题的根本,还原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以“力度记号”为出发点,让学生们去各自理解作品应该具有的本身特征,取代了以往老师讲的就是真理,老师讲的就是唯一答案的模式。我以开放的教学方式应对他们理解问题的单一性,让他们充分的赞许自己理解的也一定具有自己的道理,并且能够用合理的解释表达自己。这种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学生。当然,本节课的互动环节中,老师的衔接仍然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老师对待学生给出的答案有时候还不能第一时间给出相应的回应,可能会让学生一时间摸不着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进而就会引发课堂氛围比较沉闷。这也是正是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的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