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40424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人》教育教学实录肖培东(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肖培东 作者: 日期:12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深深浅浅教语文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为例肖培东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怎么教”,即教学方法,而这两方面的把握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该合乎学生的学习起点,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其运用都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深深浅浅教语文,是语文的内容之道,教学之道。下面我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谈谈如何尝试着在“深”和“浅”之间转化、推进、呈现教学精彩的。一、默读浅入,读法深扎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作者是让乔诺。课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

2、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这堂课,我要教给学生的是默读的方法。为什么要教读法呢?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教读课。根据新编教材的理念,编者把课文分成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而植树的牧羊人就是一篇教读课。教读课“主要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所以,我把教“方法”作为了本课的重点,体现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语文课,就是要认认真真教会学生读书。”但光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行的,怎么教“默读”?是不是就是默默地读,不发出声音地读?如果那样,你不教学生也会。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方法,是具体内容的方法

3、,因此,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怎么默读,这可能就是一门艺术了,因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需要教师的艺术智慧的。于是,“怎么默读这篇课文”就是教师要教的内容。我对“默读”的教学分这么两个步骤:1.了解学法,浅入默读。为什么要把默读作为本课的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基于对单元编排的意图的理解。本课的“单元导言”中指出:“本单元继续练习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顺着“单元导言”,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课后

4、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可见,从“单元导言”,到具体课文的“预习”,到课后的“思考探究”,编者始终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这样的教材编排让语文能力的训练更集中,也更科学,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温儒敏教授在提到部编新教材时指出:“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材编写越来越讲究“科学性”,读懂教材编者的意图,就是遵循“科学”。因此,我就顺着编者的意图,把默读作为训练的中心。师:再看阅读提示二,掌握有关

5、此课的阅读方法。生齐读: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师:我们就把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划下来。(学生动笔勾画:默读、圈点勾画、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段落层次。)师(问一学生):诚实地说,当初你看书时圈画了吗?生:没有。(遗憾而又不好意思地摇头)师:我们初中,一定要学会读书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法,然后了解学生对这一学法的运用情况,从课堂的回答来看要教“默读”,不仅是编者的意图,更是学情的需要,这一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不仅仅是默读,其他如精读、快读、浏览、朗读,都有技巧,但我们没有扎扎实实地去教,以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读,这也反

6、映出当前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的了解,因为,关于默读,在小学阶段学生都已经有所接触,所以这是“浅入”的问题。2.细化默读,深扎读法。我们的教学又不能停留在一个“浅”字上,进入教学需要“浅”,让学生觉得似曾相识,消除畏难情绪,而推进教学,必须讲究一个“深”字。就默读而言,是需要技巧的,是需要老师去教的。在语文教学中,以往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而默读恰恰是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即要教给学生的是“怎么默读”和“读什么”,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说“你们去默读吧”,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而要教给学生默读的具体方法。正如

7、温儒敏教授说的:“我们备课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想办法去细化、落实。”怎样“想办法去细化、落实”,就是“深度教学”了,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艺术了。师: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要求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学生默读,圈画)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生1:第19自然段“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师:你为什么画出这一句?生:这句话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荒漠变成了绿洲。师: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划出“荒原变化”的句子。(板书“荒原变化”)生2: 19自然段的第一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因为这句话里的时间词可以让我们知

8、道老人把一生献给了植树事业。师:对!这句话要划,不仅仅因为你说的理由,还因为我们通过这话把握了写作思路。(板书“行文思路”)生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师: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要圈画出来。(板书“文章主旨”)师:读读我们的文章标题,想想还要划出哪些内容。生4:“那年,他已经87岁了”“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等语句写出了牧羊人特征。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这篇文章要圈点勾画体现“行文思路”“荒原变化”“牧羊人特征”及“文章主旨”的相关词句。教材中说,默读时要“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语句

9、”,“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但是,哪些是“关键语句”,哪些是“重点语句”,这就需要教师的细化指导,只有这样,“默读”才不是浮在表面的一个肤浅的词语,而是深入骨髓的阅读方法。那么,怎么最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课文的教学需要“举一反三”,一种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教师就必须选择语段,做好示范。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最后一次见面内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足以示范

10、,所以我选择这一部分,通过有效的示范指导“举一”,以待学生“反三”。但是,在示范中,又不能按照教师的框架进行灌输式的说教,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学生的进入显然是“浅”的,因为学生自己凭感觉指出在这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应该是“重点句子”,但教师的提升却是“深”的,却是带有强烈的规律性的提升。我分别从“荒原变化”、“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牧羊人特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学生明确了怎样的句子才是“重点句子”,这是“默读”的关键,是接下来“以点带面”的必要指导。深深浅浅教语文,这是教材的意图,是学情的需要。钱梦龙先生说:“细细品味,这浅浅的三字,意蕴丰富,内涵可一点不浅。”由默读浅入,看似简单浅

11、显,但要真正让这种读法“深扎”在学生的心底,教师必须自己首先“深扎”,要有让“深”变“浅”的教学功力,“细化”方法就是教师的功力。二、“奇迹”浅入,人物深“刻”对于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主旨,教参是这样表述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确实,对于一篇课文主旨的理解,有时候真的可以是多元的,有些认识可能作者自己也没想到的,这也就是阅读的魅力。面对一个开放的主题,我们也必须要有开放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才会有话说,敢说话。一旦灌输,即使你的解读再深刻,学生也是无动于衷,因为那是教师自己的深刻。其实,要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旨,应该说也不难,

12、每个人都应该能说出几点,虽然,每个人的认识有深浅,甚至有理解偏差,看似肤浅,但是,当这些观点在一起碰撞出火花的时候,那一定是灿烂、深刻和丰富的。“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贴着学生思维推进教学,“浅”到极致就是“深”。师:用作者“我”的话说,老人是在荒原上完成了一件什么事?生1:只有上帝才能做的事。生2:人类除了可以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生3:奇迹。(师板书“创造奇迹”)师:你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到文

13、本依据。生1:无私。(教师板书“无私”,下同)生2: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的经过。生3:毅力。种树的成活率用数字表示。生4:耐心。挑橡子的耐心,做事的耐心。生5:我觉得还需要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师:对!有决心,目标远大。生6: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的树种按不同的环境种植。师:说明不能凭蛮劲干事。生: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师:对!有善心的人,就是有爱的人。他把对亲人的爱移植到对树、对羊、对村庄、对土地以及对自然的爱。有爱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奇迹!生7:坚持。因为文章说“他第一次见到他时牧羊人才55岁,而最后一次见到他时已经78岁

14、了。”他种树整32年。师:文章中写到牧羊人“坚持”的句子,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反复出现的一个词?生齐:一直。师:为表现他的坚持,这个“一直”词应该怎么读?生:要读重音,强调。师:圈出这个词。我们也要学会从副词中有新的发现。生8:细致。他的外貌描写,刮过胡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师总结:所谓牧羊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所谓上帝,就是那个有爱有耐心,认真、聪明又无私,能够坚持,从一件小事去完成大目标的一个人。这,就是奇迹的背后。所以说,坚持创造奇迹,爱创造奇迹,毅力创造奇迹,无私创造奇迹,奇迹的背后需要你的聪明主问题教学,最重要的是让你的教学主问题既能包住文章又能深入文章,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

15、的,它首先是文本的,又是个性的。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牧羊人要完成这样的奇迹,最需要怎样的精神品质?回答时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依据。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这个问题立足文本,看似浅浅,但加上一个“最”字,就能凸显思维个性,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开放。因为浅,而且只是从文章中去找,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无私”、“毅力”、“耐心”、“有决心,目标远大”、“聪明”、“有善心”、“坚持”、“细致”、“简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有些是我们教师可以想到的,有些却不一定能想到,比如植树要“聪明”,我在阅读的时候就没有理会到。而且,基于这种“浅”,教师又努力通过品读语言,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的这些认识落到心底。比如对“挑橡子的语句”的品读,对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一直”的品读,都是教师引领学生走向深刻的推手。于是贴着文章个性化的语言,学生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也越来越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