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397296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居民慈善意识影响因子分析及动员策略邓 玮(集美大学政法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 慈善意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慈善捐赠行为及慈善事业的发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因子模型分析显示,影响城市居民的慈善意识的因子主要有四个,依次是文化因子、制度因子、经济因子以及信任因子。要提高居民的慈善意识,促进城市居民更多地参与慈善捐赠事业,除了有待于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外,还必须采用加强感恩教育、完善慈善制度、加大慈善宣传力度、增强对慈善组织及制度的信任感等动员策略。关键词 捐赠水平,因子分析,政策建议A Factor Study on Citizens Charity Consciousness a

2、nd Policy SuggestionsDeng WeiAbstract: Youth is the future of Chinas Charity Caus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young citizens donation and consciousness has showed that a couple of factors have influenced young citizens donation, which are culture, system, economy and trust. It is found that to enhance

3、the young citizens donation level and participation into our charity cause, those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such as building modern charity culture,improving charity system and reinforcing citizens trust on charity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n top of improving their income.Key words: D

4、onation level; Factor analysis;SuggestionsAuthor DengWe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school of Political & Law, JiMei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21.作者简介:邓玮,男,集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邮编:361021。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YJC840008)电话:13559219021电子邮件:通讯地址:361021福建厦门集美区塘埔路123号401室邓玮收公

5、共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慈善捐赠是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重要渠道,捐赠者的经济差异是决定捐赠水平的主要因素Hochman, H. M. & Rodgers, J. D. Pareto Optimal Redistrib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9.Vol.59, p169.。依此可以解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居民慈善捐赠水平持续较低的原因在于居民经济收入仍然处于较低阶段。有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居民年均慈善捐赠额度甚至不足1元张敏:中国慈善事业调查:我国人均捐款额仅为0.92元,载工人日报2006年2月5日。另一方面,由于最近两年中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汶

6、川、玉树地震等使得中国居民私人捐赠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指出,“512”汶川特大地震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使得2008年的个人捐赠首次超越企业捐赠,达到了458亿元,占全社会捐款总额的54,完全改变了此前国内个人捐赠不超过总额的20的格局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慈善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9页。但近期发生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又对普通民众的捐赠意识造成重大伤害,导致2011年中国慈善总收入急剧下降。这几个方面的矛盾现象很容易引起我们对公共经济学关于捐赠理论的反思与质疑,即非经济因素似乎更能影响人们捐赠的水平。那么究竟什么决

7、定了中国居民的捐赠动机?影响捐赠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因素有哪些?对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的居民群体,他们的捐赠行为与认知表现出哪些特征?捐赠意识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性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而对提高私人捐赠水平提出政策性的建议。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对私人捐赠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而对于捐赠动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视角,分别是规范取向的利他主义解释、经济学取向的理性选择解释及社会学取向的声誉解释。早期规范主义取向的研究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捐赠,完全是出于他们对某些社会群体福利状况的关心而不图回报的无偿帮助Hungerman, D. M. Are church and stat

8、e substitutes?Evidence from the 1996 welfare refor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Vol. 89, p39.。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捐赠被认为是一种纯利他行为,捐赠动机则是一种纯利他动机。这种利他主义的解释主要来源于西方传统规范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强调慈善中的德性开始,“在一切德性之中,慷慨可说为人最钟爱,因为在给予中,可以有助于人”亚里士多德:尼可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6页。,到康德的普遍道德律,一直到孔德和斯宾塞的利他主义。这些规范性的解释都把人们捐赠的动机归结为要么是某种

9、上帝赋予的情感,要么是理性思索下的道德选择,要么是纯粹生物性的本能。但这种捐赠动机规范取向解释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法回答究竟什么是道德情感或者本能,以及这些道德本能从何而来这些根本性问题。同时基于纯利他动机所建立的捐赠模型也被一些研究证实缺乏对捐赠行为的良好解释和预测能力,特别是在政府对自愿捐赠有某种干预时,这个模型的理论解释力会进一步削弱Glomm, G. & Lagunof, R. A Tiebout theory of public vs. private provision of collective goo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8,

10、Vol.68.。经济学取向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是建立在交往互利原则基础上的,捐赠行为暗含自利动机,过程充满了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因此,理性选择理论把利他主义的捐赠行为视作为一种追求回报的行为,把通过捐赠获得的情感满足或道德提升看作是一种情感及其它层面上的收益。有一些经济学家则把慈善捐赠视为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形式,而提供公共物品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物品或选择性激励。如史蒂文斯认为对于企业家的捐赠,可以使企业家增加道德资本,从而使企业获得额外的企业绩效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斯顿伯格认为来自个人和机构的资金捐赠,包含着需要得到报偿的意图,

11、捐赠者必须从受赠机构中获得与所给出价值相应的价值作为交换Sternberg & Andreon, I. J.Giving gifts to groups: How altruism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recipient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7, Vol. 91, p731.。理性选择捐赠理论的贡献在于放宽了狭隘的自利偏好假设,把利他也视为利已的一种特殊情况进行处理。然而这种放宽的代价是对理论解释力的削弱。实际上在理性选择和蔑视手段的利他主义中间,存在大量灰色区域。例如人们向穷人捐赠,是出于改善穷人的命运,抑或使自己

12、的感觉更好,还是出于降低社会动荡的可能性?究竟这是利已还利他?在许多方面,经济学家们并不擅长处理这些问题。正因如此,社会学家们从社会心理与社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另外一些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有的从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为了满足归属和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有可能会产生捐赠的行为。比如捐赠的光热模型认为,当人们的善心或慈善行为被受助对象或社会公众所关注时,他们会很享受这种关注所带来的满足感,这是一种“光热效应”Ribar, D. C. & Wilhelm, M. O. Altruistic and joy-of-giving motivations in

13、charitable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Vol.110, p457.。当人们希望获得较好的社会或群体认同或尊重从而得到更高的社会声望时,慈善捐赠通常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Harbaugh, W. T. The Prestige Motive for Making Charitable Transf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Vol. 88, p277.。当然这种满足需要的捐赠动机还甚至有可能是出于炫富的需要,如Glazer发现,捐赠是富人阶层、社会精英向社会炫耀自己财富水平或增加

14、自己社会声望的有利方式Glazer, A. & Konrad, K. A.A signaling Explanation for Char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Vol.86, p1019.。托尼埃利斯彻则指出,来自个人捐赠者的捐赠大多是出自非理性和情感方面的原因,同情心、一致感、犯罪感、对不朽的追求、回报、甚至恐惧等,都是决定个人捐赠行为的强大动因托尼.埃利斯彻:筹资要旨,载中国青基会通讯1996年第1期,第169页。此外还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的约束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压力,或人们对社会底层的某种愧疚感也会促使人们产生捐赠行为Sugden, R.

15、On the Economics of Philanthropy. Economic Journal, 1982, Vol.92, p350.。国内对于私人捐赠动机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外在因素是指影响个人捐赠行为的客观存在的因素,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内在因素是指影响行为的潜在动机。在外在因素方面,学者们通过理论梳理或实证分析了年龄、性别、收入、社会阶层、社会规范等变量对捐赠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个人捐赠的选择决策李芹:SARS危机中慈善捐赠的特点与动机探析,载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55页。著名慈善组织香港乐施会的内部研究报告也指出,捐赠动机多受个人年龄、收入、性别、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具体包括希望帮助有困难的人,树立个人形象,希望获得他人认同,及压力下捐助萧美娟:NGO市场营销、筹募与问责:理论与操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7页。在内在因素方面,实证研究发现下列因素对个人捐赠行为的影响显著,如移情、同情、怀旧之情以及恐惧、内疚等情感因素。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捐赠背后都蕴藏着数类复杂的行为动机。人类捐赠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如此复杂,以至于难以从单一的理论角度来概括这些行为。上述国外三种捐赠动机的研究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中所有的捐赠行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