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391060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育教学设计及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者: 日期:7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评价也以此为主。(二)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陶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

2、操,丰富文化积累。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三)学生分析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

3、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内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四)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张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张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六)教学用具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 二、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陶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苏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张

4、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2、朗读课文,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张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三)了解张岱请同学齐读课下注释,再提醒大家注意课下注释这段关于作者张岱的这段话“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提问:为什么特别提到他这些经历呢?(四)熟读文章反复诵读,通过:1、潜能生先读。 2、自由朗读。3、好学生读。4、齐读解决生字词和句中停顿其他同学评价,强化字音、句中停,把握朗读感情。(

5、五)学法推荐 PPT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提示学生熟读精思文章的重要性(六)翻译课文PPT出示翻译要求:声音响亮;人人参与;说得准确;禁得住其他小组的提问;其他小组配合默契,动作迅速 翻译环节:1、小组上台展示2、台下同学补充质疑,如词语解释、特殊句子翻译3、再给两分钟巩固翻译。(七)理解课文1、赏美景:(1)PPT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提问:这是一段妙景,它妙在何处?(2)了解白描PPT出示:白描:白描原是中

6、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教师补充:在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追问:以前学过哪些运用白描描写方法的文章?2、悟深情提问:(1)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评价张岱?(2)舟子为什么认为张岱“痴”?PPT出示答题示例:例如,舟子认为他“痴”,是因为他独往湖心亭看雪 (原文),而通常我们去看风景多是结伴而行,比如苏轼去赏月也是和张怀民一起。(3)张岱引用了这句话,他所谓的 “痴”是什么意思?PPT出示 痴:(1)傻(2)痴迷(4)他痴迷什么?总结:寒雪夜万籁无声,一人独行看雪,只见天地间

7、是这样一番奇景: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人渺小如沧海一粟,他是多么地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呀。这是个痴迷山水、雅情雅致、特立独行、孤傲自赏、超凡脱俗的人。 3、析奇遇提问:(1) “强饮三大白”有人说是“勉强”喝酒,有人说是“痛快地、尽力地”,你同意哪一种呢?为什么?(2)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只说“是金陵人,客此。”为什么呢?(3)当张岱把金陵人的回答记在自己的文章中时,为什么会用金陵人这个说法呢?PPT出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的53年(1368-1420)建都在南京。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金陵成为明朝的留都。整个明朝,一直是仅次于北京的要地。

8、清朝时,为了压制金陵的重要地位,将其改名为“江宁”,比如南京条约真正的名字是江宁条约。(4)为什么不称金陵为江宁呢?总结:当时金陵人的一番话如今被张岱记录入自己的书中,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使用明朝的称呼,隐隐约约含有对已经灭亡的明朝的思念,即故国之思。国已破,家已无,对于一个心念故国的人来说,哪里不是客居呢?追问:哪里还可见张岱的故国之思呢?PPT出示张岱身世经历: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 明亡后不仕,并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披发入山”,著书言志,

9、穷困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明亡后写此书时的张岱“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总结:PPT出示:作为明遗民的张岱,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华服骏马到破窗碎几、折鼎病琴的巨大人生变故 面对朝代更替、人事巨变,作为一介书生, 他能够做到的,只有,退隐山林,著书立说。在日升日落、雨洒雪飘中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秀美,做那永难再现的痴人之梦。 崇祯五年的张岱 三十五岁, 明亡之时, 张岱年至五十,这份拥毳衣炉火西湖看雪的闲情逸致,在张岱写作此文时,已经定格为对往事的美好追忆,定格为旧梦的不断回味。对比眼下的没落凄凉,不难体味这位昔日的富

10、贵才子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八)拓展延伸1、PPT出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提问: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这样的“痴人”吗?2、PPT出示: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提问:梁衡为什么把两文相提并论?为什么给两文这么高的评价?两文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九)作业设置1、完成本文课时练。2、推荐阅读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走进痴人,品味痴情板书: 独行 痴迷山水 孤傲自赏 痴 看雪 奇遇 惆怅伤

11、感 怀念故国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评价:这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获得了区里的好评。其他老师点评这节课时,指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1、挖掘教材深。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辅以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张岱写此文时的内心情感。2、环节紧凑,过渡流畅。3、课堂有语文味儿。不足:1、内容过多,有些拖堂。2、文言文挖掘过深,忽视了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掌握巩固。3、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不足。比如朗读较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希望做到以下两点:1、 增加朗读。2、 减少作者身世的介绍,减少作者身世对文章内容的融入,增加文言词语和句子的巩固环节。心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是我修改了三次才完成的。在和其他

12、老师讨论这篇文章时,其他老师指出这篇文章有一处难点: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口中的“痴”是什么意思?张岱引用了这句话,也是采用了舟子对“痴”的理解吗?张岱自己是如何看待“痴”的?因为写作本文时,距离张岱湖心亭看雪已经过了很多年,当年看雪时,张岱是怎样的心情?再次写作本文时,他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些地方特别容易混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痴”的理解。所以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在讲解时,我特意给学生列出了“痴”的意思,再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诱导上,使学生很快就转过了这个弯。由这节课可见,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适当加入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有利于增强文言文的文学性,但是也不要忽略文言文本身的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掌握和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