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37897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中考全国各地议论文专题【真题+标准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题2016昆明-留只耳朵听雨声1真题2016昆明-我在鲁迅的引领下2真题2016昆明-道是缺憾却完美2真题2015河南-为什么不读经典4真题2016黄山-刘毅:有绿色国民才有美丽中国6真题2016长沙-担当是引领人生的旗帜8真题2016无锡-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世界观不只依赖于观世界9真题2016北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2016年上海中考语文议论文考点预测12真题集锦-上海2013-舍得13真题集锦-上海2012-过有“容”的人生14真题集锦-2014年江苏扬州-冯骥才:底线16真题集锦-2016年北京顺义-培养自己的“静能量”17真题集锦-2016年北京通州-既要管得了,也要用得好19

2、真题集锦-2016年北京平谷-张炜:“零容忍”与“零发生”20真题集锦-2016年北京-肖群忠: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22真题2016昆明-道是缺憾却完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憾。” 是的,缺憾是人生的一种常 态,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正因为有不完美,人们才会不断地弥补、完善。我们应该正视缺憾,追求完美。身体的病残是一种缺憾。对待这种缺憾,有的人恨,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完美,恨它们破坏了本该有的幸福。可转念想想,如果霍金拥有分健康的身体,如果邰丽华能言善听,如果史铁生可以向着大海奔跑完美,就真的存在了吗?因疾病缠身的缺憾,霍金用超凡的意志在轮椅上,

3、给现代物理科学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听说障碍的缺憾,邰丽华在舞蹈方面逐渐显露天赋,给舞台艺木添了完美的一笔;因双腿瘫痪的缺憾,史铁生爱上了写作,他的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给文学艺术添了完美的一笔。由此可见,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人生的不如意也是一种缺憾。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向往美好,排斥缺憾,但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事情。面对这些缺憾,有的人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的人唉声叹气,急流而退;有的人甚至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进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乌江自自刎,是不是令人潸然?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会有谁认为

4、项王渡江而逃有失颜面,不会有谁认为这是项王人生中的一个缺憾,除了他自己。他因为这所谓的缺憾迷失了方向,因为这所谓的缺憾放弃了梦想。因为这所谓的缺憾,给本可以完美的明天画上了休止符。项王拒绝缺憾,放弃梦想,将自己的人生结束在了缺憾中,他永远跨不到那个叫“完美”的殿堂。其实在人生这场戏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 术家,只要能正视人生的不如意,就可能将缺憾转变为完美。1868年,美国3M公司发明了种胶水,却不是很成功。这种胶水看上去很粘,可就是粘不牢东西。这一缺憾一直困扰着工程师福莱。直到1974年,福莱参加礼拜翻开歌本时,书签掉了下来,他突然想起那次不成功的发明,于是灵机一动:把这种胶水粘在书签上,书

5、签不就掉不下来了吗?通过实验,种带粘性的书签涎生了,无论把这种书签粘貼 到哪儿,它都会乖乖地呆在那儿,不需要时把书签揭下来,也不会对书有任何损伤,而且往上写字也非常方便,这就是不干胶便利贴的前身。便利贴一经问世,便十分畅销,至今仍是3M公司的不败商品,并持续演化出其它无痕挂钩等明星产品。一次失败未必永远失败,工程师福莱就是一个人生的智者,他将生活的缺憾智慧地转变成了完美。 ?面对缺憾,我们无须听从命运的安排,要以坦然的心态逆势起飞,不被缺憾羁绊,勇敢地走出阴影;面对缺憾,我们要用坚强的毅力将缺憾化作一种动力,凭借坚韧不拔的努力营造完美;面对缺憾,我们还应有智慧的思考、创新的意识,改变缺憾带来的

6、不利因素,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追求完美,但不能苛求人生十全十美。完美并不意味着缺憾的完全消失,只要能将 缺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尽力使缺憾最小化,也就能更加接近完美。(选自文道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 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如果用下面的名言作为选文的道理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正视疾病,敢于承受的人,将变得更加坚强、壮大。希尔泰(3)选文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4)请在选文第段的横线上补充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使上下文表达连贯。(5)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刪除,你同

7、意吗? 为什么?【答案】(1)我们应该正视缺憾,追求完美。(2)名言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这句名言可以论证(支撑)“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这一分论点。(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作用:先从反面举项羽因不能面对兵败这一缺憾而乌江自刎的例子,再从正面举福莱把不成功的发明改进为畅销商品的事例,正反对比,突出地论证了分论点:人生的不如意(缺憾)也可以转变为完美,使读者对观点有了鲜明、深刻的印象。(4)既然缺憾可以转变为完美,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缺憾、实现完美呢?(5)不同意。最后一段是补充论证,它补充论述了追求完美也要有度,表示所有的缺憾都能被转变为完美的。只要尽力了,人生就不会有遗憾,这样的

8、论述使文章分析更透彻,论证更严密【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要判断名言论据放在哪一段合适,就需要先明确名言阐述的道理是什么,这句话说的是身体有疾病,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通读全文,可知这个观点与第二段阐述的“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是一致的。(2)此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和把握,要判断名言论据放在哪一段合适,就需要先明确名言阐述的道理是什么,这句话说的是身体有疾病,也一样可以获得成功,通读全文,可知这个观点与第二段阐述的“身体病残的人也可以创造人生的完美”是一致的。(3)此题考查学生对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把握。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

9、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因为举的例子是分别从正反面进行论证的,形成对比,是对比论证,作用在于“将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4)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充承上启下的句子,就要先看上文和下文分别论述了什么,上文阐述的是缺憾可以变成完美,下文阐述的是方法,所以可以补充过渡句如下:缺憾可以变成完美,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缺憾变成完美呢?类似的句子,意思对即可。(5)此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解答此类能不能删去语段的问题,要结合这个语段的内容,考虑这个语段的作用,它是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的,一般是不能删去的。最后一段是补充论证,它补充论述了追求完美也要有度,表

10、示所有的缺憾都能被转变为完美的。只要尽力了,人生就不会有遗憾,这样的论述使文章分析更透彻,论证更严密。真题2015河南-为什么不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

11、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

12、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

13、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作者:彭程。有删改)(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4分)_(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4、(3)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_【答案】(1)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2)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采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3)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4)材料一。(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2分)【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问题,是在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