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36438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学导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公开课获奖教案 作者: 日期:8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周建中)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习重点:体会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了解作者的创作主张。学习时间: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2通过观赏影片,了解课文节选部分情节。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生平雨果(18021885),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

2、旁王朝的拥护者。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他从小喜欢文学,富有才气,初期创作有保守的倾向。1819年他就和别人一起创办了文学周刊文学保守者。青年时期,他在政治上属于保王党,拥护君主立宪制,以致被封为“法兰西世卿”。他的一些诗歌颂扬封建专制政权和教会,表现对资产阶级的敌视,受到波旁王朝的褒奖。19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反动统治变本加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则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起了变化,创作思想上也从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中摆脱出来。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宣言序,成为了新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年雨果创作的另一剧本爱尔那尼的成功上演,敲响了古典主义的丧

3、钟,标志着雨果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和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1830年爆发了七月革命,路易菲力浦上台,建立了金融家王朝的政权“七月王朝”,雨果一度表现出政治上的现实妥协以及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摇摆。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48年的欧洲革命终于惊醒了雨果,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恢复帝制。他对此公开表示坚决反对,并参加了共和党人起义。遭到失败后,他被迫到国外度过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1859年拿破仑三世发布赦免令,允许雨果回国,但遭到他的拒绝。他宣称:“自由什么时候回到法国,我就什么时候回去。”在文

4、学上,他的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变,有揭露和批判“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的悲惨世界等重要作品问世。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凯旋般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1872年他发表诗体日记凶年集,诗体日记以高昂悲壮的笔调赞颂了法国人民在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以及所体现的高贵品质。对于巴黎公社实行恐怖政策的谴责,也表现了雨果对它的矛盾态度。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二、巴黎圣母院内容精要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小说情节惊险、怪诞,富有传奇色彩;语言色

5、彩斑斓,富有感情。1842年1月6日,巴黎人正在欢庆“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上,吉卜赛美貌少女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阵阵喝彩。但是,在密集的人群中,有一张中年人的阴沉面孔发出了几句不祥的咒语。这个人便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他自幼接受教会的熏陶,信仰虔诚,博学多识。他生活清苦,常以一副冷漠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16年前,他出于怜悯收养了一个畸形的弃儿,取名伽西莫多。伽西莫多把他视为惟一的亲人,对他感恩戴德,惟命是从。伽西莫多长大后,做了圣母院的敲钟人。一天,孚罗洛在广场上发现了迷人的爱斯梅拉达,他身上潜伏的淫欲就像一头沉睡多年的野兽突然苏醒了。他完全失去了自制。他感到要么占有

6、她,要么置她于死地,否则难得安宁。就在“愚人节”的那天晚上,孚罗洛指使伽西莫多拦路抢劫爱斯梅拉达。弓箭队队长弗比斯闻声赶来,捉住敲钟人,解救了爱斯梅拉达。随后,爱斯梅拉达来到流浪人和乞丐集散地,在那里她从乞丐王手下救得穷诗人格兰古瓦的性命,并和他结为表面上的夫妻。第二天,经“审讯”后敲钟人被带到广场上当众受鞭笞。孚罗洛路过此处,但不加理睬。伽西莫多口渴难耐,向围观的人讨水喝,但得到的只是戏弄和咒骂。这时,只见爱斯梅拉达提着水罐来到他的身边,敲钟人第一次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光阴流逝。孚罗洛并没有放弃对爱斯梅拉达的迫害。他向法庭控告少女是会施魔术的女巫。有一天,他无意中得知爱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约会,他

7、藏在暗中偷听,不禁妒火中烧,用匕首刺伤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结果,宗教法庭嫁祸于爱斯梅拉达,认定是她使巫术遣黑衣魔鬼刺杀军官。爱斯梅拉达屈打成招,被判绞刑。行刑前夜,孚罗洛来到监狱向爱斯梅拉达忏悔,并建议带她一起逃走,不料遭到爱斯梅拉达的严词拒绝。行刑日,孚罗洛在郊外像疯子一样乱跑。他不知道,伽西莫多独自劫持了法场,并将爱斯梅拉达抱进了圣母院不受法律管辖的“避难地”。伽西莫多从此成了爱斯梅拉达忠实的朋友和仆人。他防备着一切想加害于她的人,甚至对孚罗洛也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他还为爱斯梅拉达找到伤愈的弗比斯,求他去见少女,但负心的军官却策马而去。宗教法庭不顾避难权要来强行捉拿爱斯梅拉达。巴黎的流浪人

8、和乞丐闻讯前来营救,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奋力阻挡。混战中,黑衣遮面的孚罗洛让格兰古瓦出面劝说,悄悄带领爱斯梅拉达从后门渡河逃走。流浪人和乞丐们则遭到国王军队的残酷镇压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孚罗洛把爱斯梅拉达带到广场的绞架前,胁迫她在他与绞架之间选择其一。少女宁死不屈,孚罗洛气急败坏,把她交给隐居在广场旁的一个女隐士,然后自己去叫官兵。不想爱斯梅拉达正好是这个女隐士失散了16年的小女儿,母女相见,分外激动。官兵前来捉拿爱斯梅拉达,母亲奋力抢救女儿,被刽子手一脚踢开,头部触石而亡。绞索终究套上了爱斯梅拉达的脖子,孚罗洛在教堂顶楼上目睹此景发出了狰狞的狂笑。绝望的伽西莫多一怒之下将他从高高的顶楼上推了下

9、去。第二天,敲钟人便失踪了。两年以后,人们在鹰山地穴里发现了两具奇特地连在一起的尸骨。其中一具显然是个畸形的男子,他紧紧地抱着那另一具女尸。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尸骨便化为了尘土。三、巴黎圣母院阅读指导巴黎圣母院是又一出美和善良遭到毁灭的悲剧。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就是这种美和善良的化身。她不仅具有摄人心魄的形体美,而且,通过她对诗人格兰古瓦的救助以及她对敲钟人伽西莫多的同情,更显示出她具有高尚的心灵美。然而在小说中,爱斯梅拉达的美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毫无顾忌地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她绝美的形象,这样,她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侵袭,并最终被这种侵袭所毁灭。与她一起遭到毁灭的,还有虽相貌

10、奇丑但心地善良甚至显得有些崇高的伽西莫多。这里所谓的侵袭,是指孚罗洛所代表的那种狂热的情欲。但是,孚罗洛并非单纯地是一种欲望的化身。这个人博学多识,信仰虔诚,而且其本性也可称得上善良,这从他收留伽西莫多一事上可以见出。但是,刻板的宗教信条压抑了他正常的感性需求,而这样的压抑愈是长久,其爆发的强力也就越大。所以,当对爱斯梅拉达的偶然一瞥终于点燃他身体内部的火焰时,其郁积的情欲便如开闸的洪水一般不可阻挡。从此刻开始,孚罗洛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他陷于无法自拔的情欲,当想尽办法也得不到满足时,他走向了对欲望对象的迫害。而孚罗洛之所以能够迫害爱斯梅拉达,是因为他有权力,和专制国家机构有勾结,所以爱斯梅拉

11、达所遭受的是情欲和权力的双重迫害,而后者是这种迫害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因而,通过爱斯梅拉达的悲剧,雨果深刻地揭露了中世纪教会以及专制国家机构的黑暗。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以色彩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音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的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还以不少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

12、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小说的情节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但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故事充满了一种热烈的激情,运用了巨大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力量,这一切仍具有引人人胜的效果。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气势宏大的浪漫主义杰作,充分展示了雨果作为一个大师级作家的不朽才华。四、课文节选部分精读1观赏影片,理清情节2分析讨论情节结构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行刑前的格雷沃广场。作者对刑台进行了工笔的描绘。它既展示了后面情节展开的环境,也是一幅社会风俗画的描

13、绘,同时写出那些“傻瓜们”围观群众的无聊和庸俗。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伽西莫多受刑前的表现和围观群众的态度。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迎接他的是人们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笑他丑陋。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

14、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伽西莫多接受笞刑。小说比较具体细致地描写了行刑的全过程。既描写了沙特雷法庭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多尔得许施行笞刑的具体行为,又描写了伽西莫多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围观群众对伽西莫多的侮辱和诅咒。这一部分集中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厌恶,尤其是妇女们对他的憎恨,既有概括的叙述,又有具体的描写。妇女们为什么最憎恨伽西莫多呢?自然是由于他的丑陋,但又不仅仅如此,作者是通过这些妇女的行为更有力地表现“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和缺少应有的善良。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

15、望的破灭。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他曾经看到过希望:在他的养父、神甫克洛德孚罗洛骑着骡子向他走来的时候。可是当神甫看到受刑的是伽西莫多的时候,“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伽西莫多只能继续忍受人们的折磨。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个场面,也是最感人的一个场面。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