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5364355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育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教学案例 作者: 日期:8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背景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一次性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材背景是学生刚学完的一次性函数表达式。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它的理论支撑点为合作、实践、探索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究。根据这一理论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二、实事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在研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时让学生经历合作、讨论、归纳、猜想、总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的精神的同时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

2、想;通过整个的探究过程是学生形成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刚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发言师: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是y=kx+b(k、b为常数,k0,)同学们谁能到黑板上写出一些常数较简单一次函数表达式(生表现踊跃,写出了十多个)师:黑板上这些一次函数大致有几个类型?生:(讨论后)四类,即k0,b0;k0,b0;k0;k0,b0时,图象从“左下”到“右上”;当k0时,图象在原点的上方,当b0,b0时,图象过一、二、三象限。另一生D跑到黑板前补充:当k0,b0时,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k0时,图

3、象过一、二、四象限,当k0,b0时,图象向上爬;当k0时,x与y同向变化;当k0,x增大,y生:增大。师: 当k0时,xy生:x增大,y减小;x减小,y增大。(在这里,教师努力避免了“告诉”的知识传授方式。间接引导需要智慧,是一种艺术)师:好了,我们就用x与y之间的变化规律来表述一次函数的性质,好吗?请同学们在书上补充一下图象的性质,并熟悉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接下来学生练习几道题)师;有人能得出正比例函数性质吗?生:它是y=kx+b中b=0时的性质,其实y=kx与y=kx+b的性质是一致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三、案例分析1、本节课是通过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研究得来的,因

4、此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比较容易,同时对一次函数的认识也提高了一个层次。2、由于研究的是同学们自己提供的素材,因此兴致盎然,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学生参与了知识发生过程,初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案例反思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因此这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容易得出也是最早得出了图象的性质,借助直观图象的性质而得到一次函数的

5、性质。花费了一番周折,说明去掉这个中介,直接让学生从单调性来接受一次函数性质是困难的。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本节课的素材是学生自己提供的,这样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乐于接受。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追求自然,就

6、要适当放开学生的手、口、脑,例如本文中的“走向”问题,“向上爬”、“向下走”等,如果是讲授注入式,我们就听不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了。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的过程中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真正的知识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师讲授的途径获取的,其实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本课例中的“走向”问题,“同向变化”等,这为函数性质的得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要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协作,寻觅适合学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要开展成功的探究,教师要科学设置问题情景或问题素材,使探究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适时、适势、适度地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例如本课中,学生老是得不出一次函数性质的内容,其中引导的过程就是充满机智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预设多种意外和可能,这样探究真知的过程就会艰辛并顺利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