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诉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6365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103 大小:2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诉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民诉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民诉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民诉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民诉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诉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诉法课件.(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诉法课件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本章重点: 本章重点: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目的、 民事诉讼目的、模式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一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的概念(一)社会冲突 社会冲突, 社会冲突,按照社会学家的通常解释是指 “各 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 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 民事纠纷属于社会冲突, 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民事纠纷属于社会冲突, 是社会冲突在法律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社会冲突在法律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社会冲突的社会价值 罪恶的纠纷观 辩证的纠纷观(三)社会冲突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纠纷主体通过纠纷所 主观

2、原因 期望达到的意图和目的等。 期望达到的意图和目的等。 2.客观原因 利益的冲突。 客观原因: 2.客观原因:利益的冲突。(四)民事纠纷的概念 民事纠纷是法律纠纷和社会纠纷的 一种, 也称为民事冲突或者民事争议, 一种 , 也称为民事冲突或者民事争议 , 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 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 , 以民事权 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 如离婚纠 医疗纠纷、 海商纠纷纷、 医疗纠纷 、 海商纠纷 、 房屋租赁 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 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五)民事纠纷的特点 1 、 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 、 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 义务的

3、争议。 义务的争议。 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 自力救济: (一)自力救济:自决与和解 基本特征:无中立的第三人介入; 基本特征:无中立的第三人介入;非 程序性;依靠武力、操纵、 程序性;依靠武力、操纵、说服和权威等 私人力量; 私人力量; 法定私力救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法定私力救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自助行为) 自助行为)/法外私力救济(二)社会救济:调解(诉讼外调解) 社会救济:调解(诉讼外调解) 与仲裁特点:中立第三方解决;依靠社会 力量;结果具有法律效力;(三)公力救济:诉讼 公力救济:基本特征:国家强制性( 基本特征:国家强制性(

4、判决结果具 有法律效力及强制执行力) 有法律效力及强制执行力)、严格的规 范性;(四)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民事诉讼:最后一道防线、基础性 作用。三、非诉讼程序(ADR) 非诉讼程序(ADR) 概念: (1)概念:诉讼以外的其他各种纠 纷解决方式、程序或制度的总称。 纷解决方式、程序或制度的总称。 (2)方式: 方式:1) 和解: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 和解: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 方式和平解决纠纷。 主要特性:高度自治性;非规范性 *和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或民事契约的 性质和效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2)调解:(人民调解、劳动争议调解、消 )调解:(人民调解、劳动争议调解、消 费

5、者协会调解等) *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效力,自觉履 行。3)仲裁: 特点:自愿性、民间性、自治性、合 法性。 *有效仲裁具有妨诉抗辩的效力,阻断 人民法院对该争议的管辖权; 仲裁一裁终局,仲裁裁决具有执行力; (3) ADR的特点 ADR的特点(3) ADR的特点 ADR的特点 以替代诉讼为其初衷。 A、以替代诉讼为其初衷。 以当事人自主选择为其基础。 B、以当事人自主选择为其基础。 以制度性为其特点。 C、以制度性为其特点。 以解决纠纷为其功能。 D、以解决纠纷为其功能。 以经济快捷为其优势。 E、以经济快捷为其优势。诉讼的社会功能 (1)诉讼的直接功能是解决纠纷,调整利益冲 诉讼的直接功能

6、是解决纠纷, 突,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 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 (2)诉讼是一个法律适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诉讼是一个法律适用的过程, 中,诉讼具有确认、实现或发展法律规范,保证法 诉讼具有确认、实现或发展法律规范, 律调整机制的有效和正常运转,从而建立和维护稳 律调整机制的有效和正常运转, 定的法律秩序的功能。 定的法律秩序的功能。 (3)诉讼制度的建立与运作,是国家司法权的 诉讼制度的建立与运作, 行使和法的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诉讼的最深刻 行使和法的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 的社会功能还在于维护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国家 权力的合法性。 权力的合法性。第二节 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

7、概念和特点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民事诉讼是指法院、 (一)概念: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 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 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 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与下面这一概念进行比较: 与下面这一概念进行比较:民事诉讼是 指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 加下, 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诉讼案件的各种 诉讼活动, 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 讼关系的总和。 讼关系的总和。(二)特点 1、民事诉讼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2、法院的审判活

8、动在诉讼中起重要作 用。 3、纠纷解决的强制性、最终性和权威 纠纷解决的强制性、 性。 民事诉讼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4、民事诉讼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第一审程序 审判程序 第二审程序 民事诉讼程序 再审程序执行程序(根据所审案件 性质的不同) 性质的不同)普通程序 民事争议案件的审判程序(诉讼案件) 诉讼案件)第一审程序简易程序民事非争议案件(非讼案件) 民事非争议案件(非讼案件)的审判程 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序: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 法人破产还债程序民事诉讼阶段: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 民事诉讼阶段:起诉和受理;审理前的准备; 审理;裁判;上诉;

9、 审理;裁判;上诉;执行(三)民事诉讼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优势: 较高的可预见性。 1、较高的可预见性。 严格的程序保障。 2、严格的程序保障。 纠纷的公正,最终解决。 3、纠纷的公正,最终解决。 创建统一良好的法律秩序。 4、创建统一良好的法律秩序。局限: 局限: 专业性太强。 1、专业性太强。 成本太高。 2、成本太高。 程序苛刻。 3、程序苛刻。 纠纷的解决具有简单性。 4、纠纷的解决具有简单性。 5、功能负担过重。 功能负担过重。二、民事诉讼的目的 概念: (一)概念:民事诉讼目的论是新出现的一种理 论课题。 论课题 。 立法上出现的是民事诉讼法 的任务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第二条)

10、的任务的概念 ( 民事诉讼法第二条 )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 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 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 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 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 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顺利进行。民事诉讼目的论与诉权论、诉讼标 民事诉讼目的论与诉权论、 的论、诉讼法律关系论、 的论、诉讼法律关系论、既判力论共 同构成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 同构成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民事 诉讼的目的是指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 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比较而

11、言, 比较而言,大陆法系学者更偏爱民事 诉讼目的的研究, 诉讼目的的研究,而英美法系的学者 则更注重民事诉讼价值问题。在国外, 则更注重民事诉讼价值问题。在国外, 把民事诉讼目的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 并形成了学说体系的是德国和日本等。 并形成了学说体系的是德国和日本等。 我国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探讨始 20世纪90年代 世纪90年代, 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之前我国民事 诉讼法学者注重的是对民事诉讼任务 的阐释。 的阐释。主要学说 (二)主要学说 私权保护说。 1、私权保护说。 维护私法秩序说。 2、维护私法秩序说。 纠纷解决说。 3、纠纷解决说。 近年来,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学说: 近年来,还

12、出现了其他一些学说: 秩序保障、权利保障说、目的多元说、 秩序保障、权利保障说、目的多元说、 搁置说等。 搁置说等。 (三)我国法学界对民事诉讼目的的理 解三、民事诉讼模式 含义、 (一)含义、成因及意义 含义:民事诉讼模式: 含义:民事诉讼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国 情为背景, 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 配下,为实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 配下,为实现一定的民事诉讼目的,通过 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 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 位和相互关系。 位和相互关系。成因: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成因: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法律传统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 律传统以及政治经济

13、体制、 等方面的差异, 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国形成了不同 的诉讼模式。同时, 的诉讼模式。同时,民事诉讼模式还 受诉讼目的、诉讼价值观的支配。 受诉讼目的、诉讼价值观的支配。意义: 意义:对于揭示民事诉讼的运行规律,正确处理当事人与法院在诉 规律, 讼中的关系, 讼中的关系,实现民事诉讼的价值 目标以及推进我国民事司法的改革, 目标以及推进我国民事司法的改革, 进而建立先进的民事诉讼制度等方 面均有重要意义。 面均有重要意义。(二)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及其依据 从案件审理中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的 规定可以看出一国所采取的诉讼模式。 规定可以看出一国所采取的诉讼模式。 在民事诉讼审理程序中, 在

14、民事诉讼审理程序中,体现法院与当事 人作用分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 人作用分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项: (1)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及审理对象的 诉讼程序的启动、 确定; 确定;(2)有关审理对象基础的诉讼资料及 证据收集; 证据收集; (3)程序的进行。 程序的进行。当事人主义 民事诉讼模式 职权主义 如果当事人掌握了诉讼程序运行的主导权,就 如果当事人掌握了诉讼程序运行的主导权, 称为当事人主义;反之, 称为当事人主义;反之,若由法院负责程序的运 就称为职权主义。 行,就称为职权主义。在现实中纯粹的当事人主 职权主义很难见到,往往有交错现象。 义、职权主义很难见到,往往有交错现象。(三)两种

15、诉讼模式 1、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概念:在民事纠纷解决中, 概念:在民事纠纷解决中,诉讼程序的 启动和继续、裁判的对象、 启动和继续、裁判的对象、证据的收集和 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的诉讼模式。 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的诉讼模式。 成因:( :(1 自由主义诉讼观的影响。 成因:(1)自由主义诉讼观的影响。 私法自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2)私法自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2、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概念: 概念:注重法院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和 法院职权作用的发挥, 法院职权作用的发挥,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继 续要受法院的制约, 续要受法院的制约,裁判的对象可以超出当 事人申请的范围, 事人申请的范围,证据资料强调由法院依职 权调查收集的模式。 权调查收集的模式。职权主义在民事诉讼中得以盛行 的原因:当事人主义的弊端及自由主 义思想已不能主宰民事诉讼程序等。 (四)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 王利明: 王利明:两大法系诉讼模式的比较 及我国的选择 2001 及我国的选择载2001司法改革研 究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性质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 规范法院和当事人、 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 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 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社会性质(共性) 社会性质(共性) 是社会主义法, 是社会主义法,属于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