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55929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的特点:王权和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早期国家的出现:1.原因:农耕经济的进步,金属器具使用(生产力的进步)2.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三.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的政治特点: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传承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的政治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4. 西周的政治制度

2、1. 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微子封于宋)内容:义务: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权利:世袭统治权影响: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后期: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楚王问鼎”),大国兼并小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崩溃。(根因:生产力的提高)2.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等级秩序: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影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3.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共同维护西周的稳定。(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防止争夺,稳定统治。)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2.“四海一”:蒙恬北击匈奴,设九原郡,修直道、长

4、城;统一岭南(灵渠);治“西南夷”(五尺道)。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3.作用及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矛盾,秦朝短命而亡。4.秦国为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客观 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融合:民族、地域间联系加强民心所向:人民饱受战乱,渴望统一主观 实力最强:秦国商鞅变法彻底,富国强兵个人素质: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二.郡县制:1.形成过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

5、体制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沿用2.内容:郡(郡守)县(县令)乡里亭;3.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意义: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5.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构建基础:血缘关系 地域 官吏产生:世袭皇帝任免与中央关系:较强的独立性(大)地方行政机构(小)历史作用:初巩固统治,后割据隐患有利于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形成三.完备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首创皇帝制度,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包括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公九卿:丞相(帮助皇帝

6、处理政事,下设诸卿);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2.“朝议”制度:可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前提是君主专制,君主不接受,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3.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对于稳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意义重大。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 。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中朝”(即内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汉初:郡国 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隋三省六部制(发展)州县二级制唐

7、三省六部制(完善):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相权 一分为三 ,保证君权的独尊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宋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参知政事(行政);三司(财政)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元中书省(行政,直辖腹里)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省路府州县五级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二.监察体制1.演变:秦: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汉武帝将全国

8、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效能必然有限。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三.选官制度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官职世袭)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汉武帝时贤良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才能。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凭据。这种制度相对封闭,权

9、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依据考试成绩选官)评价:积极作用: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作用: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第4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1.明太祖:废除丞相(原因:丞相制度妨碍了君

10、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权分六部。2.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制度(原因:明太祖“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职责地位皇帝的咨询助理机构,无决策权;始终无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不统率六部,不可能制约皇权;后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可能制约皇权。二.清朝 1.雍正帝:(军机处)设立(另有密折制度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特点:机构简单,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速)评价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力,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2、边疆政策:清朝基本原则:尊重、笼络,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明

11、代时开始的“改土归流”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

12、)背景:中国逐渐衰落,面临严重社会问题;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根本原因: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2)结果: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附件: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3)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广州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 圆明园 ) (1)原

13、因:列强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2)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导火线:东学党起义)(2)结果:失败,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 马关条约(1895年):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开始资本输出)(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表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瓜分领土和资本输出。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导火线:义和团运动。(2)结果:辛丑条约:

14、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9.8亿两);设立“使馆界”(破坏领土主权);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炮台,准许外国驻兵;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3)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5、列强入侵影响:由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人权:无视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权;毁坏中华文明遗产。(2)政治:破坏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3)经济:掠夺财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二、瓜分危机1、背景:马关条约的刺激;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略。2、表现: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

15、划分“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3.过程: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实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既矛盾又勾结);瓜分狂潮的方式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瓜分狂潮的危害: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4.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原因:忙于美西战争没有参与瓜分中国;军事实力不能与列强抗衡;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2)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旳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际共管体系”;(3)影响:对中国: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对美国: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鸦片战争中:184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二、左宗棠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