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353352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小说一:《三国》教材(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讲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简图 复习: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小说的类型 三国演义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先秦寓言、史书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唐代时期),李朝威的柳毅传 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 白行简的李娃传,(宋代时期),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明代时期),章回小说,(明、清时期),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金瓶梅、封神演义等,清:儒林外史、红

2、楼梦、老残游记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 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明代小说的繁荣, 长篇章回小说定型成熟、发展和繁荣。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 “四大奇书”,分别成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的开创性和典范性作品。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施耐庵 罗贯中的水浒传 吴承恩的西游记 清代:曹雪芹 高鹗的红楼梦,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从社会条件来看,主要有三点: 商业的繁荣、市民的需要,给小说繁荣奠定了基础。 王学左派进步思潮的影响。 印刷出版业的发达。 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原因: 中国小说所积累的艺术经验,为明代小说繁荣提供了条件。 明代小说理论的发展,也推动了小说创作的发展。,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来演义历史朝代兴废和争战故事,并表达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产生于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和典范作品。,这类小说多是仅凭一些简单的历史记载,而主要通过想象虚构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4、 产生于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英雄传奇小说,明后期产生了一批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的神魔小说。 吴承恩的西游记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著名的长篇神魔小说,也是明代神魔小说的典范作品。 在西游记影响下,明末出现了近三十部神魔小说,主要有:作者不详的100回本续西游记,董说的16回本西游补、许仲琳的100回本封神演义、罗懋登的100回本三宝太监西洋记等。,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是指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写现实生活中世态人情的长篇或中篇小说。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明末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明末万历年间产生的金瓶梅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作者“兰陵笑笑生”,其真

5、实姓名至今无定论。 其书名由小说中三个女人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各取一字合成。,世情小说,宋元小说话本的出现,使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新文体。 拟话本:明代文人继承宋元话本艺术并模拟创作的主要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文学史上称之为“拟话本”。 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 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已完全成熟。 明末“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取明人“拟话本”40篇,结集为今古奇观。,白话短篇小说成熟并达到高峰,第二部分,三国演义,掌握和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认识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

6、成书过程、作者、版本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学习要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极大地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 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初步奠定了三国演义的规模。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什么是演义?,小雅曰:“演,广、远也。” 演义:推演、详述道理。称“讲史”为“演史”。 东西两晋演义序: 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

7、事者藂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 后来“演义”即指广义的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 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8、五种。,由三国志演义到三国演义,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 火烧博望 青梅煮酒 古城相会 草船借箭 横槊赋诗 携民渡江 火烧连营 水淹七军 舌战群儒 义释严颜 智算华容 怒鞭督邮 许田打围 智激周瑜 跃马

9、过檀溪 走马荐诸葛,下面几段话分别是谁说的?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 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 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 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

10、官,殿陛之间, 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 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 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

11、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正统”说 “忠义”说 “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反映三

12、国兴亡”说 “歌颂理想英雄”说 “赞美智慧”说 “天下归一”说 “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 “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宣扬用兵之道”说 “人才学教科书”说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总结历史经验”说 “无固定主题”说等,你看三国对垒时,希望哪方取胜? 晋陈寿三国志的倾向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倾向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改蜀汉为正统,以蜀汉的年号编年。 罗贯中的发展,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

13、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三国演义主题概括,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4、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结的反映。 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情感、悲剧的力量。 写刘备、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遗民泪尽。 写诸葛亮和刘备,有

15、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诸葛亮的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和关羽形象,文臣中描写了诸葛亮,武将中描写了关羽。 为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从不同角度写了许多陪衬人物。庞统、周瑜和司马懿。 关羽有勇猛、刚强的特点,但最大的特点是“义重如山”。 从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上,表现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反映作者“圣君贤相”的“仁政”理想。 从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上,表现刘备的看重义气、信守盟誓,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平等要求。“桃园结义”在民间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人物刻画“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