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

上传人:千****8 文档编号:11534996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17课师说-word版含标准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 师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超越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超越自我

2、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

3、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微感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秦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唐柳宗元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宋司马光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宋程颐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清唐甄一、作者视窗敢于直谏的韩愈唐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实是一场

4、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进行了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宪宗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

5、,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澜,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因此后人尊他为“唐

6、宋八大家”之首,苏轼也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代表作有张中丞传后叙、杂说、进学解、原毁等。二、写作背景我国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长大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遵从“家法”而鄙视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同时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学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

7、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句读()(2)或不焉() (3)官盛则近谀()(4)郯子() (5)苌弘() (6)老聃()(7)李蟠() (8)六艺经传() (9)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zhun(9)y2辨形组词(1)(2)(3) (4)答案(1)遗留派遣(2)襄理镶牙(3)郯城谈话(4)老聃蚺蛇3词义理解(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无贵无贱:(3)圣益圣:(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小学而大遗:(6)术

8、业有专攻:(7)皆通习之:(8)余嘉其能行古道:(9)作师说以贻之:答案(1)知道,懂得。(2)无论,不分。(3)更加。(4)糊涂。(5)遗漏。(6)学习,研究。(7)普遍。(8)赞许。(9)赠送。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答案通“授”,传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师传道惑答案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跟从老师学习动词,传授/动词,继承/动词,流传/zhun,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名词,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3)

9、虚词归纳所以焉其则答案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句末语气词/代词,之/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兼词,于何,在哪里/疑问副词,何,怎么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代词,指书/语气词,表感叹/代词,他们的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副词,表判断,就是/连词,用在对比句中四、文白对译苌(Chn)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知识。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n):一、文本助读本文通过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阐述师道和师生关系,批判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陋习,列举圣人从师的态度,有力地论证了“学必有师”的观点。【结

10、构图示】师说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君子不齿:(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5)小学而大遗:(6)耻学于师:答案(1)名词作动词,同等看待(2)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4)形容词作名词,聪明人;愚蠢的人(5)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4)普通人(5)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学习(6)不一定(7)两汉及以前的散文3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不拘于时:(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而耻学于师:(6)不拘于时,学于余:(7)师不必贤于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