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533813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部编初一下册闻一多先生(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七年级下册,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澳门归回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诗人、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关于闻一多的文章,去深入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新课导入,了解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重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巧妙、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文章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难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重点),学习目标,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现代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随着老马等诗的广

2、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出版的诗集有淮上吟烙印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等。,作者简介,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人物介绍,闻一多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弥高( ) 锲而不舍

3、(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群蚁排衙( ) 校补( ) 心会神凝( ) 迥乎不同( ) 气冲斗牛( ),字词注音,m,qi,w,ku,l,y,jio,nn,jin,du,(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 )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 )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 )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A.兀兀穷年 B.心会神凝 C.气冲斗牛 D.慷慨淋漓 E.沥尽心血 F.锲而不舍 G.潜心贯注,根据意思,选择正确的词语。,F,A,E,G,B,D,

4、C,整体感知,听朗读,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引用闻一多的原话,开篇点题“说和做”。,总领全文,“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两个句子过渡,“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结合全文,说一说这两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这两段为过渡段,第7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第8段总起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以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自由读课文,说一说: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学者 方面,革命家 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闻一多先生起稿政

5、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本文的中心是什么?,默读第一部分,说一说: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是怎样安排详略的?,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个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合作探究,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作者所选的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

6、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试分析其作用。,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使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

7、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后期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学者,民主战士,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品味语言,仰看起来越高,攀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

8、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文中有些语句引发的感受与思考很丰富,试结合下列语句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深宵灯火是他的

9、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写作鉴赏,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态度和原则;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言行一致。在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文章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

10、.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对于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只选取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于他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发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3.夹叙夹议,前后照应。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两段则是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

11、论。文中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照应,也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闻一多,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革命家:,说了就做,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设计,行的高标口的巨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烈士,拓展延伸,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

12、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前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当天下午,闻一多先生就被特务暗杀了。,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热爱祖国,保卫祖国。,课堂小结,通读课文,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热情。 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事迹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呢?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